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用水类型划分

生态用水类型划分

时间:2023-06-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者们由于研究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对生态用水具体的理解和划分方法及结果也不同。即一级按空间位置划分为河道内用水和河道外用水;二级按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等;三级按生态功能划分为生态基流用水、绿地用水等。综合上述分类,从水资源和河流水系的关系,本文认为以河流空间分界和水量消耗特性,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用水类型划分更为清晰。

生态用水类型划分

学者们由于研究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对生态用水具体的理解和划分方法及结果也不同。归纳起来有:

(1)按来源划分为地表生态用水和地下生态用水。地表水提供了不同植物的生态用水、水土保持生态用水与动物饮用水,并且补充河湖的生态用水;地下水又补充河、湖类的生态用水,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地下水也可直接用于植物蒸散。

(2)以河流的空间分界划分为河道内生态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用水。天然河流系统的水量、水质和生物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相对独立环境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功能主要表现为调节气候、补给地下水、调蓄洪水、排水、排盐、输沙、排沙、稀释降解污染等方面。以河流空间分界将流域生态用水可分为河道内生态用水和河道外生态用水,河道内生态用水包括河道和河口生态用水,如生态基流用水、冲沙用水、河口生物用水等;河道外生态用水主要是造林种草、水土保持、城市绿地沼泽湖泊等用水。水资源规划中常采用此法划分。

(3)按水资源保证条件划分为可控型生态用水和不可控型生态用水。可控型生态用水是指径流性水资源,可通过水利工程改变其时空分布,从而控制或影响生态环境的水分利用条件;不可控生态用水是指降雨中不形成径流的有效水分以及虽形成径流,但未进入各种水利设施的控制范围之内,与水利工程无直接关系的水资源,水利工程规划中常采用此划分方法。

(4)按生态系统形成的原动力划分为天然生态用水和人工生态用水。天然生态用水是指基本不受人工作用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包括天然水域和植被所消耗的水分;人工生态用水是指由人工直接或间接维持绿色生态用水量,包括为了生态目的而种植的人工林草灌溉量和城市景观供水量,农业灌溉退水维持的人工生态用水量,以及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所消耗的降水量

(5)按相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分为刚性生态用水和弹性生态用水。刚性生态用水是指真正具有生态防护意义,对生态景观而言是决然不可或缺的水分;弹性用水是指兼有其他作用的生态景观用水,如薪炭林、园林、果树林等既是社会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林地覆盖度,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的这部分水量,但对于刚性生态用水来说,这部分在生态用水中的地位是第二位的,因此称为弹性用水。(www.xing528.com)

(6)按生态系统的组成划分为绿色植物、动物和无机环境用水。根据生态学理论,生态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生物部分,包括植物群落(生产者)、动物群落(消费者)、微生物群落、真菌群落(分解者或称还原者)及非生物部分(无机环境)组成。因此可划分绿色植物用水、动物用水和作为无机环境组成部分的河湖等地表水体,以及其他存在于无机环境中的水分(包括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等所需的水)。本文认为这一划分有助区别生态用水与传统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概念。

(7)按照保证生态系统好坏程度不同所需水量不同划分。根据发展的需要制定生态系统的目标,在确定目标条件下,以现状生态用水为基准,在水资源配置中增加一定量的生态用水,以保护或恢复生态环境,实际就是生态需水。据此,将生态用水划分为最低生态用水,即维持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性,但植物生长不良,生态用水配给量不能低于此值;适宜生态用水,即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并且保证植物生长良好,可保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恢复生态用水,特指在生态退化地区,为了挽救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者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状态的生态用水。

(8)按水资源消耗变化情况划分为消耗性生态用水和非消耗性生态用水。消耗性生态用水是指用于植被建设、草地建设、水土保持植被建设过程中所消耗的水量。非消耗性生态用水是指维护河流水沙平衡、陆地水盐平衡、保护和维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基本径流量所需要的、基本保持在某种相对稳定范围内的水量。

(9)按空间位置、生态系统类型和功能综合划分,形成三级分类体系。即一级按空间位置划分为河道内用水和河道外用水;二级按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水土保持生态用水、城市生态用水等;三级按生态功能划分为生态基流用水、绿地用水等(杨爱民,2004)。

综合上述分类,从水资源和河流水系的关系,本文认为以河流空间分界和水量消耗特性,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用水类型划分更为清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