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制模式落后、基础数据不足的问题

研制模式落后、基础数据不足的问题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装甲装备的研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以跟踪、引进消化发展为主。目前,工业部门的可靠性设计手段还不均衡、存在短板,难以满足装甲车辆总体设计中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的设计、分析、评估等工作。

研制模式落后、基础数据不足的问题

我国装甲装备的研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以苏联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以跟踪、引进消化发展为主。过去的几十年是我国坦克装甲车辆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为追求国际同代坦克的水平能力,我国一直将发展坦克装甲车辆技战术性能指标放在首要的位置,为了提高车辆的综合作战性能指标,上了不少的新产品、新技术。但是可靠性设计能力的欠缺,使新产品、新技术的性能指标仅能体现在单体部件台架试验性能上,一旦在车辆上集成后其性能和可靠性的优势就很难体现出来。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伴随着装备建设自主创新和实现装甲装备体系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引入可靠性先进理论和技术,对装甲装备可靠性的要求逐渐明晰,在装甲装备研制立项时,通常兼顾军事需求和技术能力,提出基本能够满足任务完成的可靠性要求。但受制于研制周期、费用等因素,仍以填补装甲装备空白、应急发展为主,注重战技性能和可靠性基本指标的实现,没能很好地将可靠性系统工程纳入装备研制过程中,以实现产品设计与可靠性一体化协同设计;未能完全实现从“重性能”到“重效能”、从“符合性质量检验与管理”到“重视固有质量设计,关注质量形成过程”的研制方向转变。

目前,工业部门的可靠性设计手段还不均衡、存在短板,难以满足装甲车辆总体设计中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的设计、分析、评估等工作。(www.xing528.com)

另外,国外在可靠性基础数据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建立了装甲装备设计分析评估、使用剖面、环境剖面、载荷谱数据、路面谱数据、相关标准、试验方法规范等方面的数据库,形成了较全面的可靠性基础平台,为装甲装备的设计分析试验评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我国可靠性基础薄弱,数据分散,数据库不完善,相关标准、规范较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