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小学为例,据说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失败是由身为老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雷夫老师看来,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算失败。而短平快的基础教育让学生习惯了依赖和顺从,缺少了自主和质疑。我们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干扰。关注学生长远发展,自觉承担教学改革职责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基础教育的问题和不足

学习有三个阶段:感性认识—感悟—知识,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往往缺少了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我们通常的做法是让孩子通过感性认识得到知识,或者直接得到知识。以小学为例,据说美国教育一个月的知识量只相当于中国教育一天的知识量。相差29天,这29天就是感悟的时间。和我们的“短平快”的填鸭式教学相比,美国教育多出的“让孩子感悟”的过程,就让他们的教育比中国教育多产生了一样东西:智慧。他们的学生比中国学生也多产生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创新能力。

美国小学是知识的吝啬鬼,严格限制孩子得到知识的数量,一个月只允许孩子得到一个知识,孩子每得到一个知识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孩子对知识总是有渴望感觉,也就是说学生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这点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的小学教育是一个贪婪鬼,把知识当成了免费的黄金珠宝。我们的很多教育者不知道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总是让孩子直接得到越来越多的知识。这种状况可能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初中为了中考……高中为了高考……在这方面,雷夫老师他就有这样一个观点:抄近路不如走弯路。

一次,一群其他学校的老师到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参观,学生们正在安装火箭模型,有一组学生虽然做得很认真,但是他们弄错了飞弹部分的装置,于是来访的老师频频向那一组走去,准备为孩子们示范正确的安装方法,指出一个暗藏的错误。雷夫老师果断而有礼貌地阻止了他们,他们有这样一段对话:

访客:(很小声地)雷夫,你都不知道啊,他们做错了。

雷夫:我知道啊。

访客:机翼都歪了。

雷夫:是啊,是歪了。

访客:发射架粘得太靠火箭头了。

雷夫:确实如此。

访客:可你就眼睁睁地坐在这里?

雷夫:是啊。

访客:可他们的火箭会飞不起来呀。

雷夫:一会儿肯定会飞不起来……

访客:可是……

看来,雷夫对此早已深思熟虑了:他们接下来就得找出火箭飞不起来的原因,他们得回到教室自己好好想想。我们的科学家们一天到晚在做的事情不就是这个?

失败是由身为老师的我们自行认定的,在雷夫老师看来,飞不起来的火箭不是失败,只有当学生停止解决问题的尝试才算失败。所以,最佳的教学不是老师说个不停,而是像雷夫一样:我心里很清醒,就是不能轻易去说。让孩子展开探索的翅膀,让他们经历困惑、苦恼,去收获惊喜与领悟。

由此可见,先让孩子去经历、去思考、去感悟,然后得到知识,这个时候的知识就变成了智慧,智慧当然也包括我们常说的创造力。

而短平快的基础教育让学生习惯了依赖和顺从,缺少了自主和质疑。而学习能力和习惯上的差距,就会让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哈佛大学的美国学生说,在哈佛学习强度大,睡眠很少,有在炼狱的感觉,对意志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如果挺过去,以后再大的困难也就能够克服了。而中国大学生认为,终于摆脱束缚,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于是,把大多时间用在了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在最该学习的时候却放松了。这就注定了,我们的大学生被甩得越来越远,这样的结果与我们的基础教育有很大关系。

更为可怕的是,我们的这种短平快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我们的大多数学生严重缺乏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目前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所教的学生学习素质一年不如一年,喜欢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的认真程度、思考能力学习兴趣和热情普遍下降,目前我们学校的情况是,一个班内,能够按照老师要求独立完成作业的学生就已经算是好学生了,至于那些在学习上能够积极主动、刻苦认真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如生活安逸、社会风气浮躁等,但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跟不上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应该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

为了弥补我们传统教学的不足,我们国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根据新课程理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打好三个方面的基础。

一是为学生、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打好基础,这是基础的基础。身心不健康,其他都谈不上。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研究儿童,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尊心、 自强心。教师、家长都要充分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儿童的天赋、爱好、特长都不一样,有的逻辑思维强,喜欢数理化,有的形象思维好,喜欢文学艺术。如果要求每个学生门门学科都考100分是不合理的,是培养不出人才来的。如果像当前这样人人学奥数,那是对学生最大的摧残。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我认为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健康成长,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是最严重的问题。(www.xing528.com)

二是为学生打好继续学习的基础,这是基础教育的第二个任务。这不仅是为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而且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对国家的责任心和对家庭的责任心,甚至对自己的责任心。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诚信。

我们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功利主义应试教育的干扰。一切围绕考试转,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不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完全怪教育部门、校长和老师,这更多的可以看作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认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并不是没有责任,也并不是无能为力,我们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到我们的责任,尽力而为。

关注学生长远发展,自觉承担教学改革职责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

教育教学一项良心工程,教师的工作成就不可能立竿见影地显现,面对它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理想)。

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

古往今来,大凡有些成就的教育家或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思想。如大家所熟悉的魏书生、李镇西“民主教育”,孔子的“因材施教”,周敦颐的“学须会疑”,陶行知的“六个解放”,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张思明的“用心做教育”,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等,甚至从我们学校的情况来看,凡是工作干得比较好的老师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独特的东西。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他管理学生和教学就有自己的一套,我们姑且不论他们的思想有多先进,做法有多科学。但至少他们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动脑筋,并形成了自己工作思路,这就要比每天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老师效果要好得多。

按理说,教师应该有思想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不愿思考,久而久之也就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在大部分老师看来,只需要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上级领导文件搞教育即可。而事实上,上级的任何高屋建瓴的英明决策,都不能取代我们这些第一线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而创造性实践的前提是创造性思考。有个性才能造就个性,有思想才能点燃思想。让没有思想的教师去培养富有创造性素质的一代新人,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个教师有思想,才能去认真、执著甚至是孤独地去思考,思考教育教学,思考教育事业,思考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以及我们周围的一切。

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确定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既紧密联系又各自独立的科学体系。其联系性表现在三维整合的教育功能,即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其独立性表现为:“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第一目标,其主要内涵在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是达成“知识与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其内涵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展示新规律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学生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肩负双重任务,一是强化学生学科素养;二是使学生“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适应社会的素质。课堂教学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特别要围绕“知识与技能”这一根本目标去预设、运作教学,并在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过程中全力追求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

目前,从整体上看课堂教学中促成“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当然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连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

要克服过于功利的思想,为学生营造一个“局部的晴天”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辛勤教育能结出甜美的果实,那么,一个满怀希望与梦想的教育工作者就不会机械地等待所期待的体制出现,而是积极行动起来,以负责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为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正如张思明所说的那样:作为教师,不能等到评价标准完全改变之后再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应该走在体制改革的前面。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为学生营造一个“局部的晴天”。

不能够因为你做的这项工作对考试没有帮助,不能提高学生的分数,或者是对你不能够带来直接的利益而不去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勇于承担,有责任,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改变目前教育、教学工作中不科学、不人文的做法,自觉承担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责任。

比如说,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无法通过考试,用分数衡量的,但是作为一名教师,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说,在教学中是应该注重的,这关乎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新课改以来,我就一直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方面的教育,在当时“唯分数论”的背景下,我这种做法,显得很是“另类”,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学生的考试成绩都是评价老师的重要尺度,有的地方还是唯一尺度。打造绿色人文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我的体验、智慧的发展与人格境界的不断升华,让课堂笑声飞荡,让课堂充满激情,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绿色人文课堂”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生命、生活教育”,使书本知识与学生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呈现鲜活的状态,实施民主的、有用的、活的、创造性的教育。

我首先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方面”做了尝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做到了:不搞题海战术,不布置课下作业,向培养学生兴趣和课堂效率要质量,通常每次接新班以后,我就向学生做出承诺:数学课以外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多占。同时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课上认真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给学生的思维扎上翅膀,努力去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同时注意“放权”给学生,即:充分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广泛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教学结论,重要的是学生能更多地了解知识、规律的形成过程,学生探索未知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科素养。我在快乐中教学,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收获。

事实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我上课时学生都能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愉快高效地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说:“老师,我们最喜欢上数学课,一上数学课就来精神。”当然,现实生活中,人们美好的期盼与愿望常常难以实现。制度、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使人们梦想落空。但是,人的生活环境永远也不是完美的,总会存在缺点和不足。正是这些不足,个人的主观努力才显得更加重要,个人也才更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智慧和才华。面对各种不利条件,有人推卸责任,抱怨条件和环境的恶劣,有人则积极进取,勇敢地创造人生。而后者,往往成为生活的强者。

最后还是用北大附中特级教师张思明的话作为结束语,我和大家共勉:

我常听到一些年轻的朋友抱怨命运不好,没有机会,其实只有当自己真正有了“内动力”,才会发现机会,珍惜机会,抓住机会。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我觉得影响青年人成长的最大障碍,不是环境和他人的作用,而是自己的惰性、满足、 自我原谅、 自我开脱,是不甘寂寞、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这种轻浮的“潇洒”。人生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都是“艳阳天”,总会遇到一些沟沟坎坎。我们既要想到不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更要想到:有十分的耕耘并不一定有十分的收获。但是最重要的是先要去耕耘,因为人生的“季节”是“不等人的”。作为教师保持“职业青春”常在的秘密只有一条,那就是终身学习、不断进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