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镇西突破:20位课改人物的立场

李镇西突破:20位课改人物的立场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镇西的改革源于他对当下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

李镇西突破:20位课改人物的立场

语文名师、魅力班主任博士校长、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

这些身份和美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李镇西基础教育领域特有的影响力。

李镇西,是一个符号。

他代表着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繁荣。在这两个领域,他有太多的业绩和荣誉。尽管如此,他又一次选择了改变。这次改变始于2010年,这一年,他再次从课堂出发,开创一种全新的课堂文化。一直以“讲得精彩”而著称的李镇西,曾先后多次走进杜郎口中学(以下简称杜郎口),研究杜郎口,并写下了一系列“捍卫杜郎口”的文章。在杜郎口的课堂上,他看到了小课堂可以践行大民主。于是,他与全体教师一起将民主思想植入课堂,开启了深耕民主课堂的改革之旅。为了引领全校教师投身课堂改革,李镇西亲自试水,上了一节“不讲”的课,一度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且教且读且思且写。从1982年大学毕业,一路走来,李镇西一直是以这样的姿态行走在教育界的关注里,从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最具影响力的特级教师,从一位“教育浪漫主义者”到“教育现实主义者”再到“教育理想主义者”,从“生活语文”到“民主课堂”,伴随着一次次的突破和超越,“代表人物”李镇西一直都是一个教育标杆。

从“讲”到“不讲”,李镇西完成了他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嬗变。李镇西的民主课堂主张: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核心是师生关系,而师生关系的灵魂是民主;民主的课堂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以人为本”这四个字体现在每一堂课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重建师生关系,把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让教师的“教”服务甚至服从于学生的“学”。

李镇西的改革源于他对当下课堂教学的深刻反思。他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反思自已的公开课: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已的思想框架之内;不管学生在课堂上多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但这也怪不得我。试想:连“知已知彼”(在教学上就是师生互相了解)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提前做好“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如果要靠这样的公开课去引领教师们“学上课”,李镇西认为,那中国的课堂教学就真的“没救了”。

课堂教学不能搞“一言堂”,要把学生推到教学的前台。“我的理想就是通过教育实践,尝试民主生活,体验民主精神,实施民主启蒙,培养现代公民,但是,民主不仅是一种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在的修养。”李镇西说。

这一切必然发生在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阵地——课堂。

为什么捍卫杜郎口

褚清源:你是教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今天回过头来学习杜郎口是否代表着你的一种胸怀?

李镇西:学习杜郎口,关键是要在杜郎口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发展。学习杜郎口客观上对我来说是一种超越,不需要标榜自己多么虚怀若谷,每一位真诚而有良知的教育者都应该勇于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学习杜郎口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学校与杜郎口有很多相同点。我们同属于乡村中学,只是我们学校的校舍很好,以至于人们已经忘记了我们是农村中学,实际上,我们和杜郎口面临的学情基本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关键是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我想我们主要是基于需要而学习杜郎口的。

褚清源:在你看来,作为一所农村中学,杜郎口为什么能够“成功”?

李镇西:杜郎口中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她选择了最可能也最容易突破的因素——课堂教学方式。通常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统编教材,无法改变考试制度,也无法短时期内改变教师的素质,更不可能改变生源状况,剩下的就只有课堂教学方式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改变的。杜郎口中学正是从这里入手,开始了轰轰烈烈且扎扎实实的改革!

他们改变教学方式,又不仅仅是在更加“生动”“直观”之类的教师个人技巧上做文章,而是从砸掉讲台开始,限制教师多讲,鼓励学生多说,把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中心”完全颠覆了,课堂流程由教师教的过程转化成了学生学的过程。或者说,教师由过去着眼于自己怎么讲得精彩转变为现在着眼于学生怎么学得有效。于是,教室成了“知识的超市”,学习成了“生命的狂欢”。

当然,杜郎口的成功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领军人物崔其升校长的改革魄力与人格魅力;比如,学校的反思文化无处不在,促进了教师团队文化的形成;等等。

褚清源:你是如何认识并解读杜郎口经验的核心价值的?

李镇西:我们需要澄清对杜郎口的认识。杜郎口的经验很简单,很朴素,如果说他们对教育的贡献是有所创新的话,我想他们的创新就在于捍卫了教育的常识:让学生讲。我们知道,最好的学习就是给别人讲,这是个常识。这个常识很深刻,也很朴素。多年来我们把这个常识给遗忘了,不停地给学生讲,却不让学生讲。于是,知识在我们教师头脑里记得越来越深刻,学生却什么都没记住。杜郎口中学的老师们相信了这个常识,并利用了这个常识,让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给别人讲,成绩当然就提升了。就这么简单。

杜郎口中学是从改变教学方式开始的,但是他们最后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由此带来的是教育观念的变化、师生关系的变化以及师生素质的变化。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全面提升,师生共同成长在杜郎口中学成为现实。

褚清源:你曾撰写过多篇博文,呼吁大家善待杜郎口,保护崔其升,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李镇西:我是出于教育者的一种良知来为崔其升校长辩护的。他是一位朴素的纯粹的教育者,保护他就是保护更多的教育改革者。我真诚希望我们每一个理想不灭、良知犹存的教育者,要支持杜郎口,包括指出其不足以完善它,要宽容崔其升,保卫真正的改革者。崔其升做到了我们想做却不敢做或不能做的事,实现了我们想实现却无力实现的教育理想,因此,保卫崔其升,就是保卫我们自己,保卫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教育良知!

当然,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是可以质疑的,但谩骂与诽谤则不应该。学者谢泳在谈到民主的时候说过大概这样的话,民主不是没有缺点,但在我们很缺乏民主的今天,不宜多说民主的缺点,而应该多说说民主的优点,这样更有助于民主理念的普及。我想,今天,研究杜郎口,完善杜郎口,超越杜郎口,才是教育人应秉持的态度。

爱心到民主

褚清源: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在认识上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李镇西:爱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即使是真诚的爱心也可能出现两个导向:专制和民主。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和尊重,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褚清源:民主教育的终极追求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是学生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民主性两者的和谐统一:它把受教育权利还给每一个学生,同时把教育过程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消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内容上渗透民主意识,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民主精神。

褚清源:民主教育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李镇西:民主之于学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课堂的民主教学,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导学稿”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机结合,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是班级的民主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与引领,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指导学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中走向成熟,让他们成长为人格高尚、个性鲜明、精神自由、举止文明的现代公民;三是学校的民主管理,主要表现为对教师发展能力和动力的尊重与引领,通过文化建设和制度设计,尽可能给教师自我培养的空间,让教师成为自己成长和学校发展的主人。

褚清源:民主管理的要义是什么?

李镇西:关于民主管理,我有四个层面的解读。一是“以人为本”,把人放在首位。当然,在学校管理者眼里,这里的“人”首先是教师,尊重人性,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包括精神诉求和物质欲望,维护人的尊严,尽可能让每一位教师看到自己的精神发展的空间与前途。

二是“以人为善”,就是把每一个人都视为善良的人,并与之和谐相处,最大限度地相信教师,以宽广的胸襟善待每一位教师。

三是“以身作则”,管理者以自己的行动为全校师生做出表率,并树立标准。“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做善良、宽容、勤奋、智慧、廉洁的管理者。

四是“以规治校”,通过教师的参与制定出一整套互相监督、彼此制约的规范和制度,形成大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面对这些规则,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严格常规管理,维护制度尊严。

褚清源:你一直主张民主管理,即便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你也没有搞“一刀切”,而是让大家自主选择,但是,这样的过程是否付出了更多的时间成本呢?

李镇西:这一点我和崔其升校长不一样,他可以采取刚性措施全面推行一种模式,而我则还是主张让大家自愿参与改革,我不会通过行政命令去推动,主要是担心教师有抵触情绪。现在看来,这个过程虽然很漫长,但实际上是教师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教师达成改革共识的过程。如今,关于课堂教学改革已经不是改与不改的问题了,而是怎么改和遇到困难怎么办的问题。当然,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包括各个方面都存在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有人曾说我“太软弱”。我觉得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就工作推进和效果来说,校长的魄力与强力推进的“霸道”,至少是一种可以理解的策略。我这里当然不是否定我所追求的民主管理。民主制度需要土壤,在土壤没有形成之前,孤立地搞“民主”,到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做不成。

褚清源:民主教育要批判和摒弃现实中的哪些被异化的教育?

李镇西:正如“民主”的对立面是“专制”一样,“民主教育”的对立面无疑是“专制教育”,专制教育是“非人教育”,是“听话教育”,是“共性教育”,是“等级教育”,是“守旧教育”。所谓“非人教育”,就是非人道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不但教师不把学生当人,而且久而久之,学生的尊严感、耻辱心也被剥夺得干干净净。“听话教育”就是以“听话”为目的的教育,其教育目的或者说客观的教育后果是培养“顺民”。说穿了,听话教育是把学生当作工具,目的是培养一种只会听话的听从者、顺从者、服从者,不能独立、毫无主见的驯服工具。“共性教育”就是抹杀学生个性而用一个模式去强行规范学生的教育。这是一种模式化的教育——求全责备,求同去异,扼长补短,划一呆板,致使本来色彩缤纷的精神世界只有一种颜色,使许多完全可以从不同方向发展的人才最后“同途同归”——成了一个模子里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所谓“等级教育”,就是充满等级的教育,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等级观念的教育。对学生而言,首先体验到的“等级”,便是师生关系。所谓“守旧教育”就是面向过去只注重经验知识传授,而非面向未来致力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培养的教育。(www.xing528.com)

课堂为民主教育提供最丰富的土壤

褚清源:民主课堂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李镇西: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这种以“尊重”为核心的民主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民主课堂作为民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同样是对学生的尊重以及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尊重。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教师把自己当成“与学生一道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然而,现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度不够,总是对学生的理解不放心,对学生不信任,常常忍不住跳出来“引导”,以结论或权威人物的看法否定其他人的分析——如此缺乏平等的尊重和信任,学生的课堂民主参与是很难实现的。当然,教师是“教学共同体”中“平等中的首席”,他不是知识的灌输者,不是行为的约束者,不是思想的主宰者,但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

褚清源: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又如何发挥“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呢?你有什么建议?

李镇西:教育的方向、目的和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都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价值引导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方面,他创设和谐情境,增进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主动创新,让学生在尊重中学会尊重,在批判中学会批判,在民主中学会民主……这本身就是教育者应该追求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面对争议,特别是面对一些需要引导的话题,他不是作为真理的垄断者或是非的仲裁者发表一锤定音的“最高指示”,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样拥有的发言权,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诚发言,为学生提供一些更宽阔的思路、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选择。教师的发言尽管只是“仅供参考”,但由于教师所处的首席地位,尤其是教师发言所闪烁的智慧火花思想光芒,教师的一家之言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灵,在他们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褚清源: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教学中的民主精神?

李镇西:我还是以我所教的语文学科为例来谈谈。具体到语文教学,我认为,其实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的许多基本理念,在我看来背后还是民主精神。比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尊重。让语文课堂先“民主”起来!目前语文教学中的不民主现象,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依然着眼于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民主,我以为,首先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优生与优生、学困生与学困生、优生与学困生、教师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群体、读者与作者、教材与生活等。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参与,必须理顺和处理好这些关系,让每个师生以民主平等的心态进行交流、对话与合作,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分辨其闪光点和需要发展的空间。

褚清源:课堂改革的主流思想是倡导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过一种民主的、幸福完整的学习生活。据我了解,为了还权于学生,不少地方的课堂经验都主张教师少讲,甚至规定了教师讲授的时间,你认为这样做是否合适?

李镇西:在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时,为了纠偏,做出一些限制教师讲授时间的硬性规定是可以理解的。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手段,是一种策略。新课堂倡导教师少讲,但不是不讲,该出手时教师必须出手。关于教师的讲授,我认为,主要定位于点拨。教师的讲授取决于三点:一是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与教材内容有关,充满人文思想的内容老师可以讲,但必须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三是与学科有关,美术体育等学科贵在让学生动手去做。改革的核心过程就是从教师“教”的过程走向学生“学”的过程。好的课堂有两个朴素的标准:一是有趣,二是有效。有趣就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是手段,有效是目的。至于怎么有趣,我认为不是插科打诨,而是要让知识与学生生活对接。

关注孩子当下的幸福

褚清源:你怎样描绘你所追求的理想教育?

李镇西:当下的教育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许多时候客观上就是引导教师“只要目的,不择手段”,“只管眼前,不管将来”,这样的教育,我们痛苦,孩子也痛苦。但我们往往这样对孩子说:“现在痛苦,是为了将来的幸福!”

理想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当下就幸福。当然,这个“幸福”显然主要不是指单纯的物质享受,甚至也不仅仅是指成才以后谋得一份好职业以便过上好日子,而是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的一种“快乐”——不仅充分体验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充分体验到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温暖集体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少年天性被纵情释放、青春的激情被随意挥洒的快乐……

由这多方面的“快乐”所汇成的幸福,应该是充满真正人道主义的素质教育献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科学质量观应有的追求。

褚清源:请具体谈谈你所理解的科学质量观。

李镇西:“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些说法一点错都没有,我们还应该继续并永远这样强调质量。只是,这里所说的“质量”应该是“科学质量观”之“质量”——它是可持续的质量,是整体的质量,是和谐的质量,是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是“让孩子现在就幸福”的质量。

追求可持续的质量是指既要重视学习成绩,更要重视人格塑造、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既要为学生的升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终生服务。追求整体的质量,就是面向每一个孩子,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最好的发展。追求和谐的质量,就是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不一定是均衡发展,但一定要协调发展。追求方法、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质量——方法科学,过程快乐,结果理想,让孩子现在就幸福。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

褚清源:我们回过头来,从宏观上谈谈课改吧,你认为在实践领域课改十多年来所发生的较大变化是什么?

李镇西:首先是教师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一些教师在行动上还没有太大变化,但至少在思想上知道了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便一些老师做的是应试教育,他们也会套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包装;即便一些老师还在满堂灌,但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只是还没有找到改变自我的方法与路径。这就是新课改理念普及带来的变化。

伴随着观念的变化,基础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课改先锋和课改英雄。这些经验正在影响着评价机制的改革,正在撼动着传统的课堂。他们的探索可能最初会引起一些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从非主流走向主流。

褚清源:推进课改的路径有很多,有从课堂教学寻求突破口的,有从课程开发追求完整教育的,你如何看待课改的未来走势?

李镇西:通往素质教育理想目标的路径有很多,在基础教育领域,有三种与“新”字有关的改革力量。一是国家层面自上而下推动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以改革课程结构和内容为切入点的改革;一是朱永新老师领导的“新教育实验”,是以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一是叶澜教授倡导的以构建生命化课堂为切入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这曾被媒体誉为“三新鼎立”,其中后两种改革被誉为民间力量推动的草根行动。

这些改革虽然路径不同,但方向是一致的,最终会殊途同归。我觉得不管哪一种改革,最终教师的专业素养必然要提升。但遗憾的是,当下,教师的专业素质是阻碍教育发展和深度课改的一大瓶颈。在浮躁、功利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教师缺乏职业追求,缺乏对教育的信仰。

褚清源:除了教育信仰的缺失,我们的教育还缺什么?

李镇西:最近我在重读《帕夫雷什中学》,感慨万千:我们已经遗忘了许多常识,远离了教育的起点,孜孜以求所谓的“创新”、所谓的“特色”、所谓的“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之类;其实,真理是朴实的,教育是无华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最需要的不是“思想”,而是良知。做教育就是做人。

李镇西语录

不要做别人,做自己;不要重复自己,要创新。

用自己的眼睛看问题,决不盲从。

教育要有一点浪漫的气息。

永远记住:尊重学生,并不能取代教育本身;但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谈不上任何教育!

先生之最大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多一项爱好,就多一条同学生走在一起的道路。

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所谓“好教育”,就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育;所谓“好课堂”,就是“有趣”加“有效”。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当然是可以质疑的,但谩骂与诽谤则不应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