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38 浙江大学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研发历程1.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的应用实例对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的典型代表为浙江大学王庆丰教授课题组[8][9][10]。该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主要由以下5个子系统组成。从而,验证了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良好的操控性。

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的应用实例分析

978-7-111-58291-5-Chapter02-43.jpg

图2-38 浙江大学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研发历程

1.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的应用实例

对油电混合动力技术研究的典型代表为浙江大学王庆丰教授课题组[8][9][10]。如图2-38所示,其课题组提出了发动机动态工作点控制策略,经过一代样机(图2-39)、二代样机(图2-40)、三代机型、四代机型的不断研制,最终研制出了全球第一台集成了能量管理、发动机工作点动态优化、电动回转制动能量回收、动臂势能回收等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混合动力挖掘机样机。该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主要由以下5个子系统组成。

978-7-111-58291-5-Chapter02-44.jpg

图2-39 浙江大学第一代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样机结构方案

978-7-111-58291-5-Chapter02-45.jpg

图2-40 浙江大学第二代油电混合动力挖掘机样机

1)动力系统(发动机和电动机/发电机同轴相连的并联式混合动力系统)。

2)液压系统(国内唯一的针对混合动力改进液压系统)。

3)电驱动回转系统。

4)势能能量回收系统(全球第一台)。

5)电控系统(基于CAN总线的故障诊断)。

混合动力挖掘机发动机动态工作点控制策略的系统框图如图2-41所示,具体实现如下:通过检测负载压力对作业工况进行实时识别;根据工况等级和储能元件SOC,通过一系列逻辑判断规则给出发动机的最佳油门位置控制信号,并结合发动机的机械特性确定其目标转速;当发动机油门位置不变时,构建闭环反馈控制,通过控制电动机/发电机的电磁转矩,补偿发动机和负载之间的波动,保证发动机实际转速稳定于目标转速;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切换时,通过比较实时检测的喷油量和控制器预存的稳态喷油量,主动预测需求补偿转矩并由电动机输出,从而对油门位置的切换过程进行协调控制,实现油门切换时的快速响应和平稳过渡。

978-7-111-58291-5-Chapter02-46.jpg(www.xing528.com)

图2-41 混合动力挖掘机发动机动态工作点控制策略的系统框图

如图2-42所示,为了验证采用混合动力辅助驱动单元电动机/发电机能否通过其对负载的削峰填谷,实验中假设发动机工作在某个经济工作档位,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变量泵的输出功率动态变化,但发动机的输出功率基本不变。

动态工作点控制策略保证了发动机油门位置不变时的工作点优化,也保证了油门位置切换的快速性和动力系统输出的平稳过渡,同时使得储能元件SOC处于平衡状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后,发动机工作点和储能元件SOC均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相比于传统动力系统节省燃油消耗超过15%;不同油门切换模式下,系统响应具有预期的快速性和稳定性,如图2-43所示。

2.油电混合动力装载机的应用实例

以常林ZLM15B轮式装载机为原型,进行了相应的轮边电力驱动系统研究,其整体改造方案如图2-44所示。

978-7-111-58291-5-Chapter02-47.jpg

图2-42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功率分配实验曲线

978-7-111-58291-5-Chapter02-48.jpg

图2-43 发动机油门切换时的转速响应曲线

行走驱动系统取消了液力变矩器和变速箱等机械部件,改由2个固定传动比的永磁同步电动轮前轮驱动,动力源柴油发动机,由发动机驱动发电机,为永磁同步电动机提供电源。工作装置也改由异步电动机串联液压齿轮泵来驱动。2个永磁同步电动轮除能实现行走功能外,也能完成制动功能,包括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行车制动能量由一个超级电容回收。

永磁同步电动轮集永磁同步电动机、制动器和行走减速器三种功能模块于一体。永磁同步电动机选用永磁体内置结构形式,并采用转矩控制,可实现弱磁扩速自适应路面变化。制动器选用湿式多盘结构形式,并采用电液线控技术,布置灵活,响应快,可实现防滑牵引力控制。行走减速器选用多级行星减速结构形式,可变速比,以满足轮式工程机械不同工况之间的转换。三种功能模块分体安装,可根据不同需求选配相应型号,具有结构简单、组合灵活、维修方便等特点。

通过ZLM15B整机试验,对轮边电力驱动系统的关键技术的性能进行了综合实验分析。通过空载、重载的直线行驶实验,可知电力驱动装载机具有良好的加速特性;通过空载、重载转向实验,外侧车轮没有出现滑移,并且内、外侧驱动轮的滑转率较小,可知电力驱动装载机具有良好的差速特性;再生能量回收效率可达67.9%,控制策略作用明显;通过空载、重载牵引实验,验证了电力驱动系统的牵引特性。从而,验证了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和良好的操控性。

978-7-111-58291-5-Chapter02-49.jpg

图2-44 ZLM15B总体改造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