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疆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特色

新疆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特色

时间:2023-06-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50年代初期,“屯垦戍边”和“军垦水利”拉开了灌溉农业大开发的序幕。50多年来,各族群众和广大军垦战士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新疆的农牧业增产丰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新疆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特征。对于纯灌溉农业的新疆,调节水库、引水渠首和干、支、斗、农各级渠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体系。

新疆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与特色

20世纪50年代初期,“屯垦戍边”和“军垦水利”拉开了灌溉农业大开发的序幕。50多年来,各族群众和广大军垦战士的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新疆的农牧业增产丰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顾新疆灌溉农业发展的历程,有以下几个阶段特征。

第一阶段(1950~1957年):这一时期主要为屯垦戍边大量开荒造田,以解决部队和当地群众粮食自给问题。建成一批引水工程和大中型平原水库,为开发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共建立军垦和地方国营农场65个,灌溉面积从1800万亩,迅速增加到2700万亩。

第二阶段(1958~1976年):全疆掀起了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农村五好”建设高潮(好渠道、好道路、好条田、好林带、好居民点)。通过土地规划、平田整地和标准化条田建设,初步改变了小农经济的落后面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期间,针对河流洪水集中、河道泥沙含量高等特点,还吸取了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兴建了一批引水枢纽和防渗防冲渠道,提高了渠首引水防沙能力和渠道有效利用系数。总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但由于“文化”影响,后期灌溉面积还有所减少。

第三阶段(1977~1985年):平原水库水资源利用率低,灌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引水渠长且渗漏损失严重,缺乏山区控制水库,水资源不能有效地得到控制和利用,灌溉用水不能适时适量地得到保证,过量灌溉造成大面积土地盐碱化,河流下游和绿洲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日益凸现。针对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全面科学的流域规划指导下,提出了山区水库、梯级电站、渠道防渗、节水灌溉、井渠配套、灌排结合、低产田改造、保护生态这样一个全面系统的流域开发治理模式。(www.xing528.com)

当时制定的水利建设方针是:大力发展抗旱打井和灌区建设,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加强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抗洪能力;修建山区水库,加快中、小流域治理;坚持渠系改造,提高防渗能力和渠系水利用系数。至1985年底,灌溉面积达到4876万亩,建成各级渠道24.4万km;水库484座,库容57.60亿m3;引水渠首244座;配套机电井2.29万眼;修复坎儿井1154条;扬水站692处。

第四阶段(1986~2002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天山杯”竞赛活动为主线,把农田水利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各项建设指标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是前40年的4倍。灌溉渠道防渗长度从1990年不足2万km 发展到2002年的10.88万km;喷、滴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田间高效节水建设也从试点示范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灌区的引水距离之远(从河流出山口至灌区),单位灌溉面积拥有渠道之长、建筑物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对于纯灌溉农业的新疆,调节水库、引水渠首和干、支、斗、农各级渠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