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代服饰特色与服装改革

清代服饰特色与服装改革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立清政权后,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满族的服装款式,形成极具清代特征的服饰文化。清代统治者为了强化对中原汉族人民的统治,强制推行服装制度的改革。清代皇帝在出席祈谷、祈雨祭祀仪式时会穿一种衮服或称龙褂。

清代服饰特色与服装改革

清代(17世纪前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经历了将近三个世纪。与此同时,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到近代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甚至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建立清政权后,在汉族传统封建服饰制度的基础上融入了满族的服装款式,形成极具清代特征的服饰文化。

清代统治者为了强化对中原汉族人民的统治,强制推行服装制度的改革。要求汉人留满式辫子、穿满族服装,力图通过穿满族服饰的方式来同化汉人。在清初,这一举动激化了民族矛盾,遭到了汉人的强烈抵制。为了平衡这种矛盾,明代遗臣金之俊提出了“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从少不从,儒从释道不从,倡从优伶不从,仕宦从婚姻不从,国号从官号不从,役税从语言文字不从”的“十不从”建议。就是说在服饰方面,根据不同场合、不同人群来判断应该穿着的服装属性。这样才缓和了满汉之间由于服饰观念不同而造成的矛盾。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因此满族的服饰很多都是在女真人服饰的基础上发展来的。

(一)冠服制度

清代与其他少数民族统治者不同,他们坚持以满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来确立冠服制度。所以清代的冠服制度与明代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虽然冠服的款式基本来自于满族服饰,但是也融入了彰显统治者权威的“十二章纹”以及明代品服中的补服的特征。因此清代冠服是整个中国服饰发展进程中比较别具一格的。

清代冠服制度非常细致烦冗,服装的种类、配件、材料等品种极多且使用时规定严格。如蟒服、披肩、翎顶、质料、补子、朝珠、翎子眼数等。篇章有限只将最主要的样式加以介绍。

1.男女朝服

清代皇帝最正式的礼服基本为满族人的服饰样式。肩部饰披领,穿上衣下裳相连的圆领大襟袍服,袍服腰部打褶、膝盖处有横襕,窄袖且袖口为马蹄口,脚下配靴(图4-41、图4-42)。朝服分冬朝服、夏朝服。清代皇帝在出席祈谷、祈雨祭祀仪式时会穿一种衮服或称龙褂。款式为圆领对襟,衣长及膝,平袖且袖与肘齐。一般在两肩、前襟、后背处会对称装饰龙纹图案。

图4-41 清乾隆皇帝冬朝服

图4-42 乾隆皇后朝袍

女子朝服多为朝褂,朝褂根据穿着者身份的不同装饰也略有不同。其款式一般为圆领对襟,前后为开裾式,无袖长背心式。女子穿朝服时要在朝褂第二粒扣上装饰一条长约1m的饰物,名为“彩帨(shuì)”(图4-43)。女子朝袍分冬夏两种,与皇帝朝袍类似也是披领与袍服的组合,在腋下到肩装饰有上宽下窄的护肩。皇后直至嫔妃也可穿龙褂,式样也为圆领对襟、左右开衩,平袖长服。皇帝、皇后也都穿龙袍,龙袍为一种圆领右衽大襟袍服,窄袖马蹄口。皇帝龙袍上多装饰九龙十二章纹。

另外,清代的男女礼服制度中除了冠服之外还要佩戴一种朝珠。这也是清代朝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朝代是没有的。朝珠来自于佛教中的数珠,由于清代信奉佛教,所以在清代的冠服制度中无论皇室、大臣、男性、女性均要在胸前佩戴朝珠。

2.男女冠帽

清代的冠帽完全改变了之前朝代的冠帽样式,以满族特有的冠帽形式作为皇帝最正式的礼仪冠帽。皇帝冠帽根据季节、使用场合分为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甚至雨冠。皇后的冠帽则主要以身份区分,如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妃、嫔的冠帽形式都不同。朝冠基本形制为冠体呈斜坡状的圆顶帽,边缘有较窄的檐边再根据季节、使用场合形制来做不同装饰。常服冠是一种圆形帽,冠顶一般装饰很长的红缨。这种冠后来一直普及到普通百姓阶层,就是人们常说的“瓜皮帽”。女性的朝冠基本形制为冠体呈半圆坡状,周围包裹较高的冠檐,冠顶装饰宝塔形装饰(图4-44~图4-46)。

图4-43 清代刺绣彩帨

图4-44 清高宗夏季朝冠

图4-45 清光绪帝黑缎拉锁绣常服冠

图4-46 清皇贵妃夏朝冠

3.补服与翎子

补服是清代文武官员的官服。款式一般为圆领对襟衣,长至膝下,平袖袖长及肘,门襟有五粒扣。衣服前襟、后背都装饰与官员官品相配的带纹样的补子。清代补子的纹样从形式到内容都由明代补服发展而来,但与官品相对应的纹样题材略有不同。除了补子,清代还用装饰在冠帽顶端的翎子来区分穿戴者的身份。翎子一般分花翎、蓝翎等。花翎就是孔雀翎,又分单眼、双眼、三眼等。清代命妇的服装与男性官服相似,但是清代的霞帔与明代略有不同。清时的霞帔逐渐演变成背心式,也绣补子区分地位(图4-47~图4-49)。

(www.xing528.com)

图4-47 清代官员补服

图4-48 清代三品孔雀纹补

(二)一般服饰

1.男子服装

清代男子的一般服饰为马褂、袍、衫等。长袍或长衫外搭配马褂、马甲是清代男子最常见的服装搭配。马褂一般长度及膝,左右开衩,袖口平直,领口形式较为多样,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马甲则是一种无袖的紧身短上衣,也就是人们说的坎肩。马甲的领型也比较多样,有琵琶襟、对襟、大襟以及多纽扣式横襟等。

2.女子服装

清代女子服饰满汉服饰特征比较鲜明。满族女子不允许穿着汉人的服饰,因此出现了满族女子穿满式服饰,汉族女子穿着汉人服饰的分化现象(图4-50、图4-51)。

清代满族女子也穿马褂,款式基本与男子相同但全身装饰纹样,同时袖型与男子马褂略有不同。女子马褂包括挽袖与舒袖两种。挽袖是袖子长于手臂穿着时向回挽起。舒袖是袖口短于手臂。女子也穿马甲(坎肩)多穿于旗袍外面。女子穿在马甲内侧的衬衣就是人们常说的旗袍也是满族女子的一般常便服。款式多为圆领、右衽、平袖且衣长及踝、一般无开衩。当时的裙类服装主要是汉族女性穿着,款式有百褶裙鱼鳞裙、凤尾裙、红喜裙、马面裙等(图4-52)。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族的旗袍经过改良和变化一直延续到了当代,但是汉族女性的裙子逐渐消失,现在只能在一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可以依稀看到类似的款式。例如,汉族女性百褶裙基本的款式是裙身前后各有20cm 左右的无褶裙片,在裙子两侧打小细褶,裙身及下摆处多装饰丰富的纹样。

图4-49 清道光五品夫人白鹇补霞帔

图4-50 晚清满族女性刺绣对襟褂

图4-51 汉族女性低领镶边长袄

图4-52 红绸裙

(三)发式及配饰

1.旗髻

旗髻是一种典型的满族女子的发式,也称“两把头”“大拉翅”。满族无论宫廷贵族女性还是普通阶层女性都梳这种发髻,而且不同时代旗髻的样式与装饰风格都不尽相同。概括地说这是通过一种名为“大扁方”的辅助道具将头发分股盘旋缠绕在大扁方上呈现一种T字形的发式。缠绕方式多种多样,发髻上的装饰也很丰富。有的侧面垂流苏,有的还要在发髻上簪花等。

2.遮眉勒

这是清代满汉女性常用的一种头部装饰物。一般在天气较冷时将遮眉勒系在前额处,既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又不失美观的装饰效果。

3.指甲套(护指)

清代满族女性有蓄长指甲的习惯,并以鲜花瓣给指甲染色,因此就出现了一种保护指甲的装饰物护指。这种护指尤其在满族贵族女性中非常流行。护指一般长5.5cm左右,用珍贵金属制作,制作及装饰工艺极度奢华(图4-53、图4-54)。

4.靴、鞋

清代男子一般穿靴,满族女子继承了女真族的传统穿一种木底鞋,名为“旗鞋”。这种鞋鞋底中部有一个10cm左右的高底,其形状类似花盆或马蹄,所以也称为“盆底鞋”或“马蹄鞋”(图4-55~图4-5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