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服饰:衣冠礼仪与女子装束特色

唐代服饰:衣冠礼仪与女子装束特色

时间:2023-06-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服饰发展方面隋代服饰是唐代特征服饰文化的开端。唐代明确了天子十四种冕服、皇太子的六种冕服以及皇后、皇太子妃、命妇的礼服制度。另外,当时的武弁、平巾帻、通天冠也都是唐代常见的冠饰。唐代女子的生活装束是唐代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与服饰风格相呼应的唐代女子的发型与化妆也是唐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唐代的襦袄领型大多受外来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等中原传统服饰领型外,还有

唐代服饰:衣冠礼仪与女子装束特色

589年隋文帝结束了汉末以后的分裂局面,建立了隋。经过20年左右的休养生息,国家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也为将来的隋唐盛世(隋,581~618年;唐,618~907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服饰发展方面隋代服饰是唐代特征服饰文化的开端。

唐初经过贞观、开元两个阶段,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文学艺术唐诗书法、洞窟艺术、工艺美术、服饰文化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长安是国际性城市,也是亚洲甚至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服饰是在隋代服饰的基础上发展开来,由于国家富强,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服饰文化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推陈出新。到盛唐阶段逐渐形成了以大唐民族传统文化为主导,对外开放,包容吸收胡服特征的服饰文化。

(一)隋代的服饰

1.章服制度

隋代为彰显皇帝的威严恢复了秦、汉时期的章服制度。南北朝时曾将周制冕服制度中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的纹样放到了旗帜上,到了隋炀帝时又将其用到了冕服上改为了九章纹样。将日月分列于两肩,星辰列于背后,从此寓意为“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冕服就成为之后历代皇帝的既定款式。文武官员的朝服为绛纱单衣,头戴进贤冠,以冠上的梁脊来区分官品高低。男子官服还在单衣内襟领上衬一种半圆形的硬衬,名为“雍领”。

2.女子服饰

隋代的女子服饰多为小袖的高腰长裙,裙腰系到胸部以上,外披帔风或小袖衣(图2-44、图2-45)。宫内女子则流行穿着一种名为“半臂”的服饰。所谓“半臂”就是指将短袖衣套在长袖衣外面的穿着方式。下穿一种大下摆的长裙,名为“十二破裙”(仙裙)。民间女子一般穿着一种青裙。女子外出时还要戴一种吸收了南北朝胡服特征的罗质面纱

(二)唐代服饰

1.冠服制度及男子服饰

图2-44 1952年陕西出土隋彩绘女俑穿小袖衫高腰裙

图2-45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女服复原图(根据陶俑壁画复原)

冠服制度一直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到了唐代依然将儒学思想作为封建精神的支柱,强调衣冠制度必须依寻古制。唐高祖李渊于武德七年颁布了“武德令”,其中规定了服装应遵循的律令,如“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唐代明确了天子十四种冕服、皇太子的六种冕服以及皇后、皇太子妃、命妇的礼服制度。在《旧唐书·舆服志》中详细记录了不同等级冕服的使用场合。另外,除了重要礼仪活动时所穿用的冕服沿袭了隋代旧制以外,在一般场合穿着的公服和皇帝平时燕居时的生活常服,是唐代冠服制度的新特色。这类常服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中原地区流行的胡服特征,尤其是鲜卑的民族服饰以及中亚地区一些国家的服装某些元素,与中原传统服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比如,圆领袍、缺胯袍、半臂、大口裤都是典型的款式。其最为代表的款式名为圆领衫、袍。这种袍服是在古代深衣传统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其款式为圆领口,在领子、袖口、衣边缘都加了贴边,前后身都为直裁,在前后襟下摆处用整幅布拼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束紧,衣袖有直袖、宽袖两种。这种圆领袍服从皇帝到侍从都可穿。另外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男子服饰为缺胯袍。这是一种直裾且左右开衩的长袍,穿着时一般搭配幞头、革带、短靴。受到少数民族服饰影响的开衩结构,使得此种袍服非常易于活动,因此缺胯袍也是唐代男子最常见的服装款式(图2-46、图2-47)。

服饰色彩在唐代也被作为服饰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特征也显得尤为突出。在唐以前,皇帝的冕服为黑色和红色,黄色并不是统治阶层的专属色,各阶层都可使用。但是唐代开始认为黄色是最接近太阳的颜色,而太阳又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唐代将黄色固化为皇室专属色,寓意着“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除了皇室专属的黄色之外,还以服装的颜色来区分官品的高低。比如,亲王至三品用紫色绫罗制作,腰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的官服用朱色绫罗制作,腰束金带钩。七品以上的官服则用绿色,腰用银带钩,九品官员的服装则用青色,配以石带钩。

图2-46 圆领袍衫及幞头复原图(根据陶俑及画卷复原)

图2-47 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2.冠帽制度

秦汉初期身份高贵的人戴冠、身份低微的人戴帻。帻最早是一种包头布,到了隋代这种包头布逐渐变形为幞头并在唐代得以发展和流行。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形容:“幞头一谓之四脚,及四带也,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顶”。也就是说幞头是一块四角形的包头布,四角有带子,两条带子系到脑后自然垂下,两条带子绕回到头顶打结做装饰。唐代的幞头造型不断变化,当时社会上流行高冠峨髻的风尚,因此就在幞头内衬以一种薄而硬的帽子坯架,由它决定幞头的造型再在外面包裹巾子。这类幞头多用黑色薄质的罗、纱制作。也有专门做幞头的薄质幞头罗、幞头纱。后来,又将幞头垂下的两脚内加以铁丝做骨,再衬以绢,使之可以翘起硬脚,又称之为翘脚幞头。这种翘脚幞头在五代时期广为流传。幞头起初由一块包头布逐步演变成衬有固定帽身骨架的造型,奠定了中原民族冠帽形制的基础。这种形式的冠帽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最后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除此之外,进贤冠也是中华服饰史中重要的冠式。这种冠饰在汉代也颇为流行,上至公侯下至小吏都戴进贤冠,魏晋南北朝时同样很流行。到了唐代仍有重要地位,后来逐渐在形式有所变化直到明代则演变成了梁冠。另外,当时的武弁、平巾帻、通天冠也都是唐代常见的冠饰。

3.女子服饰

唐代女子的冠服制度与唐代男子冠服相辅相成,同样沿袭了传统的冠服礼仪制度。唐代女子的生活装束是唐代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其服饰风格多样,在传承中原民族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吸取西域服饰文化的元素加以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特色。与服饰风格相呼应的唐代女子的发型与化妆也是唐代服饰文化的重要特征。造型极其华美,品类也极为丰富,曾被当时诗人誉为“时世妆”。

(1)襦、袄、衫:襦、袄、衫都是与裙装配套的上衣样式。襦是一种衣身窄小的短夹衣。袄则是长于襦短于袍的中长款上衣,衣身较宽松。唐代的襦袄领型大多受外来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除交领、方领、圆领等中原传统服饰领型外,还有各种形状的翻领。翻领上经常装饰着奢华的刺绣或拼锦纹样,使得服装高贵、华丽。如图2-48 所绘女子服饰是典型的胡服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其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当时穿着这种服装的女性腰间多束有革带,中间还常有小带垂下,这本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魏晋时传入中原,唐代非常流行。唐代的衫是一种无袖的单衣,一般夏天穿着,有对襟、右衽两种。春秋季时也可穿在外面,但与穿在外面的短袖衫有所不同,短袖衫则称为褙子或半臂(图2-49)。

图2-48 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复原图(根据陶俑、壁画复原)(www.xing528.com)

图2-49 1955年西安出土唐三彩女乐俑和其所着袒领半臂及胸襦裙服饰复原图

(2)高腰裙装:在以丰腴为美的美学理念下,唐代的衣裙款式从初唐到盛唐在风貌上有一个从窄小到宽松肥大的演变过程。高腰也是唐代裙装结构上的明显特征。唐初期流行较为紧身窄小的高腰裙。这时的高腰裙呈现高腰、束胸、合体的特征且裙摆及地,可以很好地衬托女性身体的曲线美。为了更好地适合女性曲线,出现了在裙子下摆处呈现弧形的褶斜裙或喇叭裙。中唐以后,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变化,逐渐形成了风姿以健美丰硕为尚的新审美观念(图2-50)。这种新的审美意识从绘画风格一直波及服饰风格。到盛唐时,流行大髻宽衣,尤其裙装则越来越肥大。高腰裙逐渐演变为一种宽体长裙。这种宽体长裙,通常要用5 幅丝帛缝制,最宽可达12幅。裙宽甚至可达3.48m左右。通过在高腰处收紧多幅面料的宽度而使裙子达到一种中间膨胀两头缩紧的O 字廓型(图2-51)。由于宽体长裙一般为曳地式,加之被抽紧的布幅堆积在下摆处,因此穿着这样肥大的裙子走路非常不方便,所以要搭配一种“高头丝履”,丝履前一般有一个高起的鞋头部分,让鞋头勾住裙子的下摆才能方便迈步走路。同时,为了配合宽体长裙,唐代女子也佩戴假发、梳高髻且发式上还要插很多头饰。除此之外,唐代的高腰裙装还有半露胸的款式。有很多诗句描述了唐代穿着半露胸式女裙的女性美与妖娆。比如,“慢束裙腰半露胸”“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凝晴雪”。从唐代周昉所绘的《簪花仕女图》可以看到半露胸式高腰裙的流行(图2-52)。

图2-50 中唐女子襦裙、披帛复原图

图2-51 张萱《捣练图》局部

图2-52 《簪花仕女图》局部和《簪花仕女图》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复原图

(3)帔帛、半臂:由于唐代高腰裙的流行,因此出现了一种类似现代披肩的服饰配件就是帔帛。女子在穿着高腰裙时经常在肩部披挂一件帔帛,披挂方式也多种多样。帔帛也是由西域传入的一种服饰。半臂是一种类似短袖衫的服装,穿着时一般将这件短袖衣穿在长袖衫的外面。半臂在服装功能上减少了多层衣袖的厚度给人活动上造成的不便,既符合美学要求也有一些使用功能上的便利(图2-53、图2-54)。

(4)女着男装舞蹈服:唐代的着衣观念在整个中国服饰发展史中都是最为开放的时代。当时无论从服装款式、穿着方式还是发型、化妆等方面都反映着唐代人开放、包容的服饰观念。其中女装男性化就是唐代社会思想开放的典型例证。当时的女性非常流行穿着男性的服饰或者胡服,彰显了唐代女性大胆前卫的时尚观。这种穿着方式在当代的时尚界仍然是非常前卫的理念,但唐代女性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尝试这种时尚观念了。《新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宫人从驾皆胡冒(帽)乘马,海内效之,至露髻驰骋,而帷帽亦废,有衣男子衣而

图2-53 中晚唐披帛穿戴复原图(根据莫高窟壁画复原)

图2-54 襦裙、半臂穿戴复原图

靴如奚契丹服”(图2-55)。另外一个体现唐代多元包容服装观念的例证就是唐代的舞蹈服饰。唐代舞蹈艺术发展迅速,也带动了相关服饰的发展。舞蹈服装从款式、面料、配饰等方面融合了胡服、西域服饰等多种元素,塑造出了丰富多彩、风格多样的舞蹈服饰(图2-56)。

(5)发型与化妆:隋唐时期女性对头部装饰及面部的化妆都极为重视。唐代化妆曾被称为“时世妆”,说明当时化妆的种类丰富、风格变化多样(图2-57、图2-58)。当时女性化妆的步骤为: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魇、贴花钿。唐代女性的发型也极为丰富,不同的发式都有相应的名称。这些发式甚至一直影响到五代和北宋末年的发式风格。唐代依然盛行高髻,高髻造型不仅通过填充假发来塑造,为了脱戴方便还做成了一种假髻,称“义髻”。

图2-55 陕西出土唐彩绘胡装俑

图2-56 新疆出土泥头木身着舞衣女俑

图2-57 吐鲁番出土唐木俑

图2-58 敦煌莫高窟壁画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