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女子成年礼与改发式、换服饰等

女子成年礼与改发式、换服饰等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女子成年的确认,有的民族、地区是通过女子发髻样式的改变来体现。改髻当晚,本寨女伴及房族嫂子、婶子都要为她送行,唱“解髻歌”“盘髻歌”。以“髻”的形式变化,标示是否成年、是否已经婚育。瑶族女子也没有专门的成年仪式,但从民众为女性在特定年龄阶段对服饰、容貌方面做一些改变,并赋予其一定的含意来看,其行为也蕴含着成年礼的意义。

女子成年礼与改发式、换服饰等

对女子成年的确认,有的民族、地区是通过女子发髻样式的改变来体现。如广西龙胜侗区的姑娘出嫁,得把姑娘的衣裳脱下,换上媳妇的装束,有的地方姑娘盘两个发髻,做新娘时要改为一个发髻。改髻当晚,本寨女伴及房族嫂子、婶子都要为她送行,唱“解髻歌”“盘髻歌”。[47]对湖南侗族地区的民众,笔者未见有关于这一习俗的直接文字介绍,但在一些介绍湖南侗族服饰的文献里,可以看出湖南侗族姑娘也有此习俗。如靖州县的寨牙、江东、横江桥、平茶一带侗族“未婚姑娘梳辫,戴滚边绣花头帕,已婚妇女挽发髻,插银簪,戴项圈、耳环、手镯”[48]。这里“辫”和“髻”,是女子婚否的标识。又如通道县临口、下乡、木脚一带的侗族女子也是这样。据介绍,这里的女子“进入青春期绾双髻,插双簪,叫‘角髻’。生育前才将双髻挽成一个圆粑行的发髻,名曰‘收心髻’”[49]。以“髻”的形式变化,标示是否成年、是否已经婚育。此外,在服饰上,也可看出女子是否已婚,如通道县一些侗族女性“婚前着裤,婚后着裙”[50]。这在古代结婚年龄较早的时代,亦可视为成年的一种标识。

瑶族女子也没有专门的成年仪式,但从民众为女性在特定年龄阶段对服饰、容貌方面做一些改变,并赋予其一定的含意来看,其行为也蕴含着成年礼的意义。如多数地区的蓝靛瑶女子在十五六岁时,要举行顶布或包头帕的仪式,同时拔光或拔去部分眉毛,以示成年,瑶语称为“妞答”,意为戴顶布。又如云南省富宁瑶族女子七八岁时就换掉花帽,改包头巾,到十五六岁时再在头上加戴银盘、挂白线以示成年。[51]湖南江华瑶族的女子,则是将结婚前一天的“上头礼”视为笄礼,同治九年(1870年)《江华县志》载:“至于女子将嫁,有所谓‘上头礼’,颇合于笄而字之义,谁谓古礼为尽亡哉!”[52](www.xing528.com)

苗族女子虽然在结婚时有“修眉”“上脑”仪式,但也有学者以为,苗族姑娘穿着银饰盛装亮相芦笙堂也具有成年礼的意义。《湘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一书的编撰者们介绍说:“在姊妹节来临的时候,全套盛装的苗族姑娘在芦笙堂里,戴着银饰展示自己的美丽。芦笙堂的首次亮相也是成年礼的象征,宣告姑娘从此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银饰在这里代表着一种资格,也是一种符号。”[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