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齿轮副和齿坯精度优化技巧

齿轮副和齿坯精度优化技巧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在齿轮箱体上安装好的配对齿轮所产生的接触斑点大小,可用于评估齿面接触精度。也可以将被测齿轮安装在机架上与测量齿轮在轻载下测量接触斑点,可评估装配后齿轮螺旋线精度和齿廓精度。表6-30齿坯径向和端面圆跳动公差μm齿顶圆直径偏差对齿轮重合度及齿轮顶隙都有影响,有时还作为测量、加工基准,因此也给出公差,一般可以按±0.05mn给出。表6-32齿轮各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推荐值μm

齿轮副和齿坯精度优化技巧

1.齿轮副的精度

1)中心距极限偏差±fa。±fa是指在齿轮副的齿宽中间平面内,实际中心距与公称中心距之差。

±fa主要影响齿轮副侧隙。表6-27为中心距极限偏差数值,供参考。

表6-27 中心距极限偏差±fa mm

2)轴线平行度偏差f∑δ、f∑β。如果一对啮合的圆柱齿轮的两条轴线不平行,形成了空间的异面(交叉)直线,则将影响齿轮的接触精度,因此必须加以控制,如图6-64所示。

轴线平面内的平行度偏差f∑δ是在两轴线的公共平面上测量的;垂直平面上的平行度偏差f∑β是在与轴线公共平面相垂直平面上测量的。f∑δ和f∑β的最大推荐值为:

图6-64 轴线平行度偏差

式中,L为轴承跨距,b为齿宽。

3)接触斑点。齿轮副的接触斑点是指安装好的齿轮副,在轻微制动下,运转后齿面上分布的接触擦亮痕迹。对于在齿轮箱体上安装好的配对齿轮所产生的接触斑点大小,可用于评估齿面接触精度。也可以将被测齿轮安装在机架上与测量齿轮在轻载下测量接触斑点,可评估装配后齿轮螺旋线精度和齿廓精度。如图6-65所示为接触斑点分布示意图。图中bc1为接触斑点的较大长度,bc2为接触斑点的较小长度,hc1为接触斑点的较大高度,hc2为接触斑点的较小高度。

图6-65 接触斑点分布示意图

接触斑点的检验方法比较简单,对大规格齿轮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较大规格的齿轮副一般是在安装好的传动中检验。对成批生产的机床、汽车、拖拉机等中小齿轮允许在啮合机上与精确齿轮啮合检验。

表6-28 齿轮装配后接触斑点(摘自GB/Z18620.4—2002) %

2.齿坯精度(www.xing528.com)

齿坯是指轮齿在加工前供制造齿轮的工件,齿坯的尺寸偏差和形位误差直接影响齿轮的加工和检验,影响齿轮副的接触和运行,因此必须加以控制。

齿轮的工作基准是其基准轴线,而基准轴线通常都是由某些基准来确定的,图6-66为两种常用的齿轮结构形式,在此给出其尺寸公差(见表6-29)、形位公差的给定方法供参考。

图6-66 齿轮结构形式

da-齿顶圆直径;±Tda/2-齿顶圆直径偏差

表6-29 齿坯尺寸公差(供参考)

图6-66(a)为用一个“长”的基准面(内孔)来确定基准轴线的例子。内孔的尺寸精度根据与轴的配合性质要求确定。内孔圆柱度公差t1取0.04(L/b)Fβ或0.1Fp两者中之较小值(L为支承该齿轮的较大的轴承跨距)。齿轮基准端面圆跳动公差t2和齿顶圆径向圆跳动公差t3参考表6-30。

表6-30 齿坯径向和端面圆跳动公差 μm

齿顶圆直径偏差对齿轮重合度及齿轮顶隙都有影响,有时还作为测量、加工基准,因此也给出公差,一般可以按±0.05mn给出。图6-66(b)为用两个“短”基准面确定基准轴线的例子。左右两个短圆柱面是与轴承配合面,其圆度公差t1取0.04(L/b)Fβ或0.1Fp两者中之小值。齿顶圆径向跳动t2按表6-30查取,顶圆直径偏差取±0.05mn

齿面表面粗糙度可参考表6-31。

表6-31 齿面表面粗糙度推荐极限值(摘自GB/Z18620.4—2002) μm

齿轮各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可参考表6-32。

表6-32 齿轮各基准面的表面粗糙度(Ra)推荐值 μ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