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流水文条件对感潮区范围的影响

河流水文条件对感潮区范围的影响

时间:2023-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潮水是沿着河道上溯的,故感潮区的范围与河流水系及其水文条件密切相关。水系格局的分布、河流入海口的远近、径流的力量强弱、河道的顺直与弯曲,都会影响到感潮区的范围。河流的入海口距海远,潮汐受河床的约束与径流抵消的影响,潮候较晚,力量也有所减弱,则影响范围较小;当入海口距海近时则相反。宋元时期,古东江湮没,海塘修筑,杭州湾方向的来潮为海塘所阻,很难再影响到内河,主要潮汐的影响来自长江口。

河流水文条件对感潮区范围的影响

潮水是沿着河道上溯的,故感潮区的范围与河流水系及其水文条件密切相关。水系格局的分布、河流入海口的远近、径流的力量强弱、河道的顺直与弯曲,都会影响到感潮区的范围。河流的入海口距海远,潮汐受河床的约束与径流抵消的影响,潮候较晚,力量也有所减弱,则影响范围较小;当入海口距海近时则相反。比如吴淞口位置的变动就有较大影响,黄浦合吴淞从吴淞口入长江,“先时潮汐由吴淞江口入,朔望率以子午为信”,到了万历八年(1580),“潮决李家洪,去故道南二十里许,潮汐遂早数晷”[89]。入海口南移,更加靠近大海,潮汛的到来时间有所提前,潮汐在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减少,结果是扩大了感潮区的范围。

宋代以前,江南地区大致维持着三江分流入海的格局,海岸线发育很慢,河口距海岸线很近,河道也较顺直,潮汐影响范围极大。宋元时期,古东江湮没,海塘修筑,杭州湾方向的来潮为海塘所阻,很难再影响到内河,主要潮汐的影响来自长江口

六朝以来,长江流域的开发程度不断加强,河流的泥沙含量日益增加,下游河水在潮水的搅动与顶托下形成浑潮,导致河道的淤浅,河流排水困难,加速了河曲的发育,也限制了潮汐的上溯。以吴淞江为例,其宽度“深广可敌千浦”,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当时虽有拓宽,后又逐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今天的吴淞江下游江面宽度在50~70米,成为黄浦江的支流。宋代时吴淞江已经有“五汇四十二湾”,五汇即指安亭汇、白鹤江、盘龙汇、河沙汇和顾浦汇,汇的出现导致河流曲流现象的发育,形成四十二湾,“(吴淞江)四十二湾,古云九里为一湾,一湾低一尺。二百四十里到三江口,三百六十里到大海”[90],这些湾汇主要集中在盘龙至白鹤的近二十公里的河段,“自白鹤汇极于盘龙浦环曲为汇,不知其几,水行迂滞,不能径达于海”[91]。历宋元诸朝,屡经修治,但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到了明永乐初年,吴淞江下游已经是“潮汐淤塞,已成平陆”,夏元吉治水后,吴淞江的淤废趋势未能扭转,从而导致吴淞江流域的感潮区被限制在黄渡以下河段。(www.xing528.com)

杭州湾沿岸港浦的变化更大,在寒圩地区(今松江、金山交界地区),“潮水向从东南海口由漴缺而来,即古之东江也。后以海溢不时,倭寇屡至,议填塞之。水由黄浦经张泽塘、褚宅泾、泥塘湾,至大前冈入陈泾。后泥塘湾淤,从乡界泾入前冈;及乡界泾淤,从张泾入小前冈、入王坟泾。后张泾又淤,从潘泾入前冈”[92]。其变化真可谓沧海桑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