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击穿机制:本征与雪崩式的结合

电击穿机制:本征与雪崩式的结合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征击穿所以称之为“本征”,是因为这种击穿机制与样品或电极几何形状无关,或者与所加电场的波形无关。雪崩式电击穿机制是把本征电击穿机制和热击穿机制结合起来。雪崩式电击穿最初的机制是场发射或离子碰撞。

电击穿机制:本征与雪崩式的结合

在强电场下,固体导带中可能因冷发射或热发射存在一些电子。这些电子一方面在外电场作用下被加速,获得动能;另一方面与晶格振动相互作用,把电场能量传递给晶格。当两个过程在一定的温度和场强下平衡,固体介质有稳定的电导;当电子从电场中得到的能量大于传递给晶格振动的能量时,电子的动能就越来越大,至电子能量大到一定值时,电子与晶格振动的相互作用导致电离产生新电子,使自由电子数迅速增加,电导进入不稳定阶段,击穿发生。

1.本征电击穿机制

实验上,本征电击穿表现的击穿主要是由所加电场决定的,在所使用的电场条件下,使电子温度达到击穿的临界水平。观察发现,本征击穿发生在室温或室温以下。发生的时间间隔很短,在微秒或微秒以下。本征击穿所以称之为“本征”,是因为这种击穿机制与样品或电极几何形状无关,或者与所加电场的波形无关。因此在给定温度下,产生本征击穿的电场值仅与材料有关。

这种击穿与介质中的自由电子有关。介质中自由电子的来源为杂质或缺陷能级、价带。

处理固体电介质击穿所使用的基本理论是基于方程式(击穿的极限条件):A(T0,E,α)=B(T0,α)。式中,A(T0,E,α)为材料从所加电场获得的能量;B(T0,α)为材料消耗的能量;T0为晶格温度;E为电场强度;α为能量分布参数,决定于所采用处理的模型。

本征击穿理论可归结为基本上处理电子与晶格间能量的传递,并且考虑材料中电子能量的分布变化。参与能量传递作用的因素有:①偶极场中的晶格振动;②与偶极场晶格振动共有的电子壳层变形;③非偶极场短程电子轨道畸变。本征击穿理论所相关的电子能量分布变化的因素有:①电场对电子的加速作用;②传导电子间的碰撞;③传导电子与晶格的相互碰撞;④电子的电离、再复合和捕获;⑤电场梯度形成的扩散。

解决的问题是要求出能量平衡时临界电场强度,从而找出击穿时材料的临界温度。本征击穿机制有两种模型。一种是单电子近似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单位时间单电子从电场中获得的能量为A=e2E2τ/m*。式中:e为电子电荷;m*为电子有效质量;E为电场强度;τ为电子的平均弛豫时间。利用这种模型,说明材料在低温区,当温度升高时,引起晶格振动加强,电子散射增加,电子弛豫时间变短,因而使击穿电场反而提高。实验结果与之定性符合。这个模型仅适于材料本征击穿低温区。另一种是集合电子近似模型,考虑了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杂质晶体电击穿的理论,根据这一模型导出

式中,E为击穿电场强度;k为玻耳兹曼常数;T0为晶格温度;Δu为能带中杂质能级激发态与导带底距离的一半。

热击穿也有与式(6-82)类似关系式,所以可以把本征击穿看成是热击穿的微观理论。

2.雪崩式电击穿机制(www.xing528.com)

热击穿机制对于许多陶瓷材料是适用的。如果材料尺寸可看成是薄膜时,则雪崩式击穿机制更为有效。

雪崩式电击穿机制是把本征电击穿机制和热击穿机制结合起来。因为当电子的分布不稳定时,必然产生热的结果。因此,这种理论是用本征电击穿理论描述电子行为,而击穿的判据采用的是热击穿性质。

雪崩式理论认为:电荷是逐渐或者相继积聚,而不是电导率的突然改变,尽管电荷集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雪崩式电击穿最初的机制是场发射或离子碰撞。场发射假设由隧道效应来自价带的电子进入缺陷能级或进入导带,导致传导电子密度增加,其发射几率

式中,E为电场强度;a、b为常数;I为电流。由式(6-83)可见,只有当电场E相当强时,发射几率P才能高。采用脉冲热判据T=Tc,Tc是个临界参数,用式(6-83)估计出雪崩式击穿发生的临界场强为E=107V·cm-1

Seitz计算认为,只有达到每立方厘米1012个电子的自由电子密度所具有的总能量,才能破坏电介质的晶格结构。当一个电子游离并开始碰撞,“解放”2个电子,然后这2个依次去“解放”4个,等等,只有进行40代这种碰撞才能导致“雪崩式”的击穿。这种简单的处理,使我们得知,临界电场依赖于样品厚度。样品至少有足够的厚度,达到40倍电子的平均自由程。也就是说,由阴极出发的初始电子在向其阳极运动的过程中,1cm内的电离次数达40次,介质便击穿了。Seitz估计粗糙一点,但可用来说明“雪崩”击穿的形成,并称之为“四十代理论”。

由“四十代理论”可以推论,当介质很薄时,碰撞电离不足以发展到40代,电子雪崩系列已进入阳极复合,此时介质不能击穿,因为这时电场强度不够高,因此便定性解释了薄层介质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场的原因。

雪崩电击穿和本征电击穿一般难于区分,在理论上它们的关系十分明显:本征电击穿理论中增加传导电子是继稳态破坏后突然发生的,而“雪崩”击穿是考虑高场强时,传导电子倍增过程逐渐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导致介质晶格破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