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上交通工具的起源: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与码头

水上交通工具的起源: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与码头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独木舟、木构简易码头等水上交通设施,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熟练运用了水上交通工具。其中发现的距今7500年前的独木舟,堪称“中华第一舟”。从遗址现场分析,独木舟周围有柱桩、木构遗迹,与独木舟形成了一个泊舟、驻舟、上下舟作用的码头形式。

水上交通工具的起源:萧山跨湖桥遗址独木舟与码头

而比河姆渡文化还要早的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了独木舟、木构简易码头等水上交通设施,证明早在距今8000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熟练运用了水上交通工具。萧山跨湖桥遗址,位于钱塘江以南、萧绍平原西侧,这里原是浦阳江与钱塘江交汇处,依山临水,周围是两江冲击形成的广阔平原,非常适合原始时期的先人居住。经过1990年以来的几度考古发掘,发现了当时浙江境内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实验室对遗址中的5个地层的6个木质材料标本进行了C14测定,其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间。2001年跨湖桥遗址被列入了当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6]。跨湖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木器,釜、豆、盆、钵、甑、罐为常见的陶器群。出土的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发现千余粒栽培稻谷米。其中发现的距今7500年前的独木舟,堪称“中华第一舟”。从遗址现场分析,独木舟周围有柱桩、木构遗迹,与独木舟形成了一个泊舟、驻舟、上下舟作用的码头形式。据《跨湖桥》第三章第42页:“沿独木舟的周围,有规律地分布着木桩和柱洞。东南侧舷有10个木桩,紧挨舟体”,这些连续排桩可能主要起岸边挡土作用,其南侧有编号为2、5、6、8、7、12等木构件,可能是原来独木舟的“码头”遗迹[17],这些木构件组成的“码头”可能不是完全的架空结构,而仅仅作为泥泞河岸边的铺垫物,没有深入河面的架空作用。从报告看,独木舟周围众多的木构件没有明显的榫卯结构,可能原来在沿岸排桩与面层木构之间可能会有一些捆扎,但遗址现场却没有这方面的显示,更多的木构件采用干摆、叠压等方法[18]——显示8000年前的跨湖桥文化还是处于比较初级阶段,还没有出现榫卯等比较复杂的构筑技术。而年代要晚得多的余杭卞家山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晚期。该遗址发现了更为先进、复杂的木构码头遗迹,码头由木构结合土筑,既有加固泥岸的排桩,也有深入河面的木构栈道;进入河面的栈道并呈角尺形布置,便于舟船驻泊。这种比较完善的木构码头构造,其形态、功能与后期的木构码头相似:“码头遗迹残存140多个木桩,沿岸的木桩分三排做东西向排列,其西端另有一行丛状耸立的木桩垂直伸向水中,两者呈角尺形分布。”[19]码头遗迹区还发现了完整的木质船桨,“间接表明这些排列有序的木桩应为码头的桩基[20]。(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