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它山堰:一段水利工程的历史传奇

它山堰:一段水利工程的历史传奇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84]《四明续志》也说:“它山堰,唐太和中鄮令王元暐所创也。”可见它山堰对周围农田水利的灌溉作用确实很大。又一派出仗锡山,并合众山之流,会于大磎。它山堰之梁,其大逾抱,半没沙中,不知其短长。[293]唐代以后,它山堰多有修缮完善,“

它山堰:一段水利工程的历史传奇

雍正《浙江通志》:“它山堰,在鄮县西南五十里。先是,四明山水注于江,与海潮接,咸不可溉田。唐太和七年,令王元伟迭石为堰于两山间,阔四十二丈,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渠流入城市,缭乡村,以灌七乡田数千顷。”[282]它山堰建于唐太和七年,由当时的县令王元暐主持建造,《元丰九域志》记载:“它山堰,县令王元暐置,溉田八百顷。今县民祀之”[283];“它山堰,县西南五十里。先是,四明山水注于江,与海潮接,咸不可食,不可溉田。唐太和中,鄮令王公元暐始迭石为堰于两山间,阔四十二丈,级三十有六,冶铁灌之。渠与江截为二。”[284]《四明续志》也说:“它山堰,唐太和中鄮令王元暐所创也。”[285]兴建之初,“迭石为堰,冶铁而锢之”[286],这大概是记载中最早完全以整石材料砌作的堤坝,这之前可能已经使用,但没有见于记载。如丽水通济堰建于南朝萧梁年间,其堰堤采用所谓的“竹筱坝”,即以竹笼填石、榥柱固塘的做法;通济堰大约在南宋开禧元年才由参知政事何澹出资,改“竹筱坝”为石砌结构,克服了木筱坝易漂、易朽的缺点。而据资料显示,五代时武肃王钱镠修建捍海塘,也是采取“造竹络,积巨石,植以大木”[287]的做法,显然,这是一种在之前或在当时比较盛行的堤塘建筑技术。因为作为主体建筑材料的卵石相对取用方便,两浙溪流众多,圆石随处可取用;而大型的条石取材很不容易,尤其是大型的工程,石材用量巨大,这也给建造材料的采办带来困难。故在南宋以前,很少有用方整石材砌作堤塘的,尤其是在海塘的建造中,由于用量太大,故采用方整石材可能要迟至明代,“至明始易以石”[288]

它山堰建成以后,“上溪下江,溪流入河,分注鄞西七乡,贯于城之日月湖,以饮以溉,利民博矣”[289]。即使是大旱年节,农田也可以仰仗河水灌溉,不必靠天吃饭,“天之旱涝有不可,必此水岁可恃以为常。田事仰之,实为霖雨”[290]。《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

迭石为堰,冶铁而锢之,截断江潮,而溪之清甘始得以贯城市、浇田畴,于是潴为二湖,筑为三堨,疏为百港,化七乡之泻卤而为膏腴,虽凶年,公私不病,人饱粒食,官收租赋,歳歳所获,为利无穷,可谓功施国、德施民矣。[291]

据说,它山堰建成以后,西乡之田灌溉主要由其承担,与原来承担防涝防洪作用的广德湖在功能上有所重叠,因此也导致了广德湖的废湖为田,“唐大和中县令王元暐为它山石堰,横截大江,抑朝宗奔猛之势,溪江遂分上下之流,悬绝数丈,水始回环,汇于七乡,以及于城郭。江沱海浦,晋时潮汐之所往来,皆澄馥清甘,分支别派,触冈阜则止,然后民田厌于水矣。故自大中以后,始有废湖之议,知其有以易之也。不然,一方之人岂其轻举如是,历代建请不可悉数,至政和,卒成之。迨今逾五十年,亢阳大旱不为少矣,公私无粒米之耗”[292]。可见它山堰对周围农田水利的灌溉作用确实很大。

南宋淳祐年间郡人魏岘曾编著《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详细介绍它山堰的环境、堰堤、灌溉等,叙述最详:

它山之水源自越山,委蛇绵历几二百里,繇上虞县分水岭百余里,然后历大小皎、密岩、樟邨、桓邨、平水邨,此其大派也。又一派出仗锡山,并合众山之流,会于大磎。至于它山溪,通大江,潮汐上下,清甘之流酾泄出海,泻卤之水冲接入磎,来则沟浍皆盈,去则河港俱涸,田不可稼,人渴于饮。唐太和七年,邑令王侯元暐相地之宜,以此为水道,所历喉襟之处,规而作堰,截断咸汐,导大溪之流,自堰之上,北入于溪百余丈,折而东之,经新安,历洞桥,此前港也。自镇都入惠明桥,至仲夏二水,至新堰面合流。经北渡、栎社、新桥入南城甬水门,潴为二湖,曰日,曰月。畅为支渠,脉络城市,以饮以灌。出西城望京门,由望春桥接大雷林邨之水,直抵西渡。其间支分派别,流贯诸港,灌溉七乡,田数千顷。天之旱涝有不可,必此水岁可恃以为常。田事仰之,实为霖雨。自唐逮今四百十有六年,民食之所资,官赋之所出,家饮清泉,舟通物货,公私所赖,为利无穷。先贤堰是,而以此水锡吾邦人,所以为生民立命也。(www.xing528.com)

置堰:……历览山川,相地高下,见大溪之南沿流皆下,其北则皆平地,至是始有小山虎踞岸傍,以其无山相接,故谓它山。南岸之山势亦俯瞰,如饮江之虹,二山夹流,钤锁两岸。其南有小屿二,屹然中流,有捍防之势,人目为强。堰其北、小山之西,支港入溪,则七乡水道襟喉之地,因遂堰焉。由是,溪江中分,咸卤不至,清甘之流输贯诸港入城市,绕村落,七乡之田皆赖灌溉。

堰规制作:它山,乃众流胥会之地,每岁至秋,万山之间洪水暴涨,湍激迅疾,极目如大海。侯之为堰也,规其高下之宜,涝则七分水入于江,三分入溪,以泄暴流;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以供灌溉。堰脊横阔四十有二丈,覆以石版,为片八十有半;左右石级各三十六,岁久沙淤其东,仅见八九;西则皆隐于沙。堰身中擎以巨木,形如屋宇。每遇溪涨湍急,则有沙随实其中,俗谓护堤沙。水平,沙去,其空如初,土人以杖试之,信然。堰低昂适宜,广狭中度,精致牢宻,功侔鬼神,与其佗堰埭杂用土石竹木砖筱稍久辄坏者不同,常时,大溪之水从堰流入江下,历石级,状如喷雪,声如震雷。耆老相传,立堰之时,深山绝壑极大之木,人所不能致者,皆因水涨,乘流忽至,其神矣乎。

梅梁:梅梁在堰江沙中,鄞志谓:梅子真,旧隐大梅山,梅木其上,为会稽禹祠之梁,其下在它山堰,亦谓之梅梁。禹祠之梁,张僧繇图龙于其上,风雨夜或飞入鉴湖,与龙斗,人见梁上水淋漓而萍藻满焉,始骇异之,乃以铁索锁于柱。它山堰之梁,其大逾抱,半没沙中,不知其短长。横枕堰址,潮过则见,其脊俨然如龙卧江沙中,数百年不朽。暴流湍激,俨然不动,有草一丛生于上,四时常青,耆老传以为龙物,亦圣物镇填者耶。

三堨:……虑暴流之无所泄,遂为三堨,以启闭蓄泄。涝则酾暴流以出江,旱则取淡潮以入河,平时则为河港之表。耆老谓:侯自堰口浮三瓢,听其所至而立焉。由堰之东十有五里为乌金堨(俗谓上水堨),又东三里为积渎堨(俗谓下水堨),又东二十七里为春行堨(俗谓石堨),此小溪镇入南城甬水门河渠也,皆随地之宜而为之。四明乌金堨久废,嘉定辛巳岘请于朝,重建。详见郡志及乌金堨志。[293]

唐代以后,它山堰多有修缮完善,“堤防浚导,岁以为常”[294],“宋建隆间堰损,水不入渠,节度使钱亿增筑全固。建中靖国改元,监船场唐意见水洒泄,乃尽塞支流,稍浚上源,因以其土室补堰隙。越一岁,复涸,签幕张必强、鄞令龚行修修之。嘉定七年,提刑程覃摄守,买田收租,岁给役夫之费,督以邑丞。十四年,泉使魏岘委里人按渠堰碶闸之湮废者,重加修筑,涝则七分归江,三分入溪;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归江。明嘉靖十四年,知县沈继美用石版监亘堰口者,半高于旧堰一尺许,以故水之入溪者如故,民更称便”[295]。进入近代以来,它山堰虽经多次整修,但还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是目前省内保存状况非常不错且所存不多的古代水利设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