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敦儒《相见欢》:悲风扬州之泪

朱敦儒《相见欢》:悲风扬州之泪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见欢〔宋〕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南宋词人朱敦儒这首《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描述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一腔深挚的爱国忧国情怀。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惨惨,泪雨蒙蒙,心意沉沉。词人悲秋悲风,更是忧国忧民,所以流泪,所以关注扬州、抗金前线啊,扬州的一切,牵扯着词人的心魂。

朱敦儒《相见欢》:悲风扬州之泪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古人登楼,阅尽人间万象,感怀人生家国,多有抒情达意、俯仰歌吟之作。杜甫岳阳楼,感叹“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动荡时局;王之涣登鹳雀楼,感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勃登滕王阁,体会“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的世道无常;崔颢黄鹤楼,咏唱“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悠悠乡思。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时代背景,铸就了不同的登楼诗章。南宋词人朱敦儒这首《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描述登楼所见所感,抒发一腔深挚的爱国忧国情怀。触目凄凉,满心悲怆,读来令人坠泪惊心。(www.xing528.com)

上片写景,秋色无边,夕阳万里,苍凉无际。“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词人置身六朝古都金陵,登上西楼,极目天地,俯仰古今,感慨秋高气爽,长空万里。“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夕阳西下,天地黯淡,大江远去,一切终将归于寂静,归于黑暗,心中悲凉油然而生。注意几个中国文化中的敏感词语,它们积淀了丰富、深刻的含义。“金陵”虽然不是大宋都城,可是六朝故都,见证了多少政权的杀伐争斗,上演了多少王朝的兴衰成败,一个心怀家国的文人身处其中,势必会萌生万千感慨。“清秋”字面而言是天高气爽,万里空明,清寂凄冷,寒凉逼人。实际上,古人咏叹清秋,多有悲愁凄凉之意。宋玉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九辩》)杜甫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朱敦儒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独自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不免油然而生。

“倚”是依靠、背靠等意思,往小处说是词人倚栏远眺,往大处说是词人置身万里秋空,满目凄凉,满心悲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渐渐沉沦,如血苍凉;亦含国运衰微,气数将尽的无奈感叹。万里夕阳“垂地”,不用“西沉”或“落山”之类的词语,后者表达比较平实,意味淡薄,前者则是含有坠落、掉落等意思,给人感觉就是铺天盖地压下来,让你猝不及防、仓皇失措。力度、速度都比较大,触目惊心,一派苍凉。杜甫诗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说原野空阔,大江奔流,星空低垂,似乎给人一种砸下来的沉重感,“垂”字非常吻合诗人的心境。“大江”流向远方,流向无边的黑暗,似有波澜壮阔之雄伟,更多一去不回之感叹。

下片抒情,目睹乱象,直击权贵,愤世嫉俗。“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中原沦陷异族之手,权贵四处逃散,国家一片混乱,谁来收拾乱局,重整山河呢?“几时收?”这是词人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提出这个问题,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暗含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惨惨,泪雨蒙蒙,心意沉沉。不妨深思,秋风何以悲愁?泪水因何而流?扬州为何凸显?词人情何以堪?一切源自词人的忧国情怀。“风”无悲喜,物无忧欢,泪眼观物,忧心吹风,一切景物皆染上悲愁色彩。正如王国维所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词人悲秋悲风,更是忧国忧民,所以流泪,所以关注扬州、抗金前线啊,扬州的一切,牵扯着词人的心魂。

全词由登楼入题,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因为上片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已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忧国之情,下片痛斥权贵,关注前线,忧心家国,爱恨分明,两片暗线关联,自然衔接,意脉不露,浑然一体,表现出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