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楚文化圈的创新与发展

荆楚文化圈的创新与发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启发意义。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资本、塑造荆楚文化形象等方式来提升荆楚文化圈的文化势能;区位商的数据表明,荆楚文化圈的文化专业化水平居于全国中等水平。[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荆楚文化圈的创新与发展

1.研究视角新:本书运用文化圈理论来研究区域文化建设,提出了构建荆楚文化圈的设想,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之处。本书提出建设荆楚文化圈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相关措施。本书重点分析了荆楚文化圈的结构、文化丛、文化层和文化因子,并运用这些理论解释荆楚文化圈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失衡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理论视角较新。

2.基本观点新:运用文化势能概念来解释荆楚文化发展流变的动力;运用区位商的方法来评估荆楚文化圈文化发展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建设荆楚文化圈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创新之处和启发意义。我们认为,可以通过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资本、塑造荆楚文化形象等方式来提升荆楚文化圈的文化势能;区位商的数据表明,荆楚文化圈的文化专业化水平居于全国中等水平。

3.理论框架新:本书运用了SCP(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来分析荆楚文化圈的发展与建设。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贝恩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SCP,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分析框架。本书对该框架做了相应的改动,按照结构层次—建设行为—功能绩效的顺序研究了荆楚文化圈发展与建设状况,并阐释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2]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求是》2006年第1期。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五《湖广总部》。

[4]韦文英、戴俊骋:《论区域性格的概念——区域性格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5]戴俊骋、韦文英:《区域性格与区域发展——区域性格研究》,《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

[6]《汉书·地理志》。

[7]《刘子·风俗》。

[8]阎耀军:《文化区域与文化性格的识别》,《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9]张伟然:《湖北历史地理文化研究》,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0]梁启超:《湖北在文化史上之地位及将来之责任》,《汉口新报》,1922年9月5日。

[11]王铁生:《论荆楚文化与文明湖北》(吴成国主编,湖北文化发展论坛2013),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2页。

[1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文化研究所课题组:《荆楚文化与湖北城市群文化生态圈建设研究》[J],《江汉论坛》,2004年第6期.

[13]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荆楚文化与先进文化建设》[J],《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第4期.

[14]习近平在北大历数中华文化中永不褪色的思想和理念,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505/c1024-24975949.html)(www.xing528.com)

[15][苏]C.A.托卡列夫著,汤正方译:《外国民族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9页。

[16]冯天瑜:《汉字文化圈论略》,《中华文化论坛》,2003年第2期。

[17]孟慧英:《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18]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文化圈理论的应用》,《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19]孟慧英:《文化圈学说与文化中心论》,《西北民族研究》,2005年第1期。

[20]冯天瑜:《中国元典文化十六讲》,郑州:郑州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120—121页。

[21]史继忠:《世界五大文化圈的互动》,《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

[22]House R.,Hanges P.J.,Javidan M.,Dorfman P.W.,Gupat V..Culture,Leadership,and Organizations:The Global Study of 62 Societies[M].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4.

[23]郑微波:《区域文化圈的传播分析》,《三峡文化研究》(第七辑),2007年卷。

[24]陈华文:《论民俗文化圈》,《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25]史继忠:《论游牧文化圈》,《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26][美]埃德加·胡佛著,张翼龙译:《区域经济学导论》(第三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27]双传学:《区域文化刍论》,《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28]陆桂敏、高展:《关于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29]韩美群:《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页。

[30]韩美群:《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与模式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