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鸣之情,我懂你

共鸣之情,我懂你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人际沟通中,若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你可以适当地利用心理学上的“相似效应”,寻求与对方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先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令对方产生一种知音的感觉,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畅许多。究其原因,就是“相似效应”起到了作用。“我也是”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最近你心情不好,我也是”“不瞒你说,我也曾被人欺骗”……

共鸣之情,我懂你

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会有一些偏好,比如更喜欢和熟人打交道,更喜欢与自己相处和谐的人,这些偏好在沟通中也会有所表现,并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黛玉薛宝钗是《红楼梦》中典型的两个人物形象,她们之间一开始是有矛盾的,因为两人家庭出身不同,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柔情率直,一个圆滑世故。更重要的是,两人还是情敌。一开始相信许多人认定薛林两人肯定相处不好,也做不成朋友。然而,她们却成为最好的朋友。

这段关系的转折点是薛宝钗对林黛玉说的一句话:“我和你都是一样,彼此寄托在贾府家。”对于贾家人来说,薛宝钗和林黛玉,一个是姨表亲,一个是姑表亲,都是亲戚,都是寄住。这种同病相怜的话语顿时消除了两人的心理隔阂,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于是两人变得亲密无间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会引出一种彼此喜欢、相互吸引的情绪或态度,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相似效应”。这里的相似包括个性、态度、信念爱好、经历等多个方面,这是双方感情共通的地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古诗就恰到好处地点明了相似效应。

试想,当你和别人沟通时,一旦发现彼此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你是不是会觉得互动过程会变得很愉快?你是不是会从中获得一种自我的肯定感和满足感,对自己更有信心?比如,如果你喜欢的是乡村音乐,那么和乡村音乐爱好者聊天会让你相信喜欢乡村音乐是对的,甚至可能是一种品味。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三观相同的人,更适合做朋友。相信,这是很多人信奉的一个理念。所谓的三观相同浓缩到生活中,就是聊得来,有共鸣,有契合点。

在人际沟通中,若想获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你可以适当地利用心理学上的“相似效应”,寻求与对方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先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令对方产生一种知音的感觉,接下来的沟通就会顺畅许多。

这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说:“假如你要别人同意你的原则,就要先使他相信,你是他的忠实朋友,即‘自己人’,用一滴蜜去赢得他的心。”

明朗是某食品公司的销售员,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沿街边小店进行铺货和销售。最近他接连几天拜访一家超市,都被店老板拒之门外,“我不会买你的货,不要烦我。”

明朗不想错失这个客户,了解到店老板是失业后自主创业开了这家超市,他静心思索后再次拜访。这次明朗是以顾客身份出现的,“您好,我买瓶水,有点口渴。”

有顾客上门,店老板自然不会拒绝。

在喝水的时候,明朗趁机对店老板诉起苦来:“我知道你对我没有什么好感,其实我也不喜欢做这份工作,经常日晒雨淋不说,还遭人白眼。但真的是没办法,我失业半年多了,老婆又刚生完孩子,不努力赚钱不行。”

“哦?”店老板接茬了,“是啊,混口饭吃不容易!”

就这样,两个人聊了十多分钟。

明朗站起来准备离开,这时店老板叫住了他:“你有多少钱的货?”(www.xing528.com)

“四百多,不多。”明朗回答。

“都留下吧!”店老板连货物的价格、品种都没有问,就让明朗把货留下了。

“真的?”明朗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

“真的。”店老板肯定地回答,然后解释道:“我也是失业不久才开的这家小店,大家同是天涯沦落人,都不容易。你这些货物我先留下,就算是互相帮个忙吧!”

为什么店老板的态度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究其原因,就是“相似效应”起到了作用。明朗的诉苦引发店老板的理解和同情,他们两个人都是失业再就业,通过这一点相似性与老板在情感上实现共鸣。

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几乎和所有人都能聊得来,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口才厉害,或是处事圆滑,而是他们深谙“相似效应”的妙用。“我也是”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最近你心情不好,我也是”“不瞒你说,我也曾被人欺骗”……这就主动创造了一个能与对方产生共鸣的交往情境。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诸多的沟通技巧中,也许你经常听到这句话,但是你真的理解它的含义吗?

在“相似效应”的影响下,“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是溜须拍马和阿谀奉承,而是在沟通之前做好准备工作,清楚与自己对话的人的身份。这里的身份包括职业地位、性格、交谈的喜好、文化修养等方面,然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理解问题,去组织语言,灵活应对各种角色。

比如,与朋友说话真诚自如、与上司说话敬重有加、与下属说话亲切自然。

比如,与年轻人交流时,适当采用一些富有激情甚至是煽动性的语言;与中年人交流,应讲明利害,供其斟酌;与老年人交流,应以商量的口吻,以表尊重。

比如,对方性格直爽,便可单刀直入;若对方性格内向,则要“慢工出细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就像是一张纵横交错、没有规律的网。但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一条或数条线联系着每一对不相干的人。这条线有的长,有的短,它代表着两人的关系。这条无形的线,其实就是指某种关系,你们彼此之间能够产生关联的点,这是认同效应的基础。

在沟通过程中,如果你能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依据对方身份有选择性地“输出”语言,那么往往就能轻松突破对方的警惕意识,无形中满足对方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进而,快速与人建立初步关系,达到深谈目的。

两个人越相似,越容易互相吸引。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寻找归属感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因为相似,我们靠近。我们更知道对方需要什么,我们应该给予什么。也正是因为自我的完全释放,我们拥有了归属,这种熟悉和安全的感受使得我们更喜欢自己,也更能畅所欲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