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涵:内目标牵引幸福的优化方法

内涵:内目标牵引幸福的优化方法

时间:2023-07-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目标”指的是每一个个体独特的内生涯目标,由个性、兴趣、特长、内心感受等组成,相对于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外生涯目标而言。“内目标”无高低之分,合适就好。真说起来,倒不是小康本身让人幸福,而是小康能给我们自身实现“内目标”的自由,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唯有“内目标”才真正体现生命性价值,牵引着幸福的内涵,“内目标”足以使普通人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

内涵:内目标牵引幸福的优化方法

“内目标”指的是每一个个体独特的内生涯目标,由个性、兴趣、特长、内心感受等组成,相对于薪水、福利、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外生涯目标而言。“内目标”无高低之分,合适就好。它是安顿身心之所在。“外目标”是共同的,也是单一的,人人都能描述出来;而“内目标”却是个性的,也是多样的,人与人各不相同。高度趋同的价值目标势必造成过度竞争,建成小康社会的目的,除了温饱是相同的之外,应能满足更多样化的个性发展。这就是“各得其所”。

小康之后,我们更有条件去做自己爱做的事情了。真说起来,倒不是小康本身让人幸福,而是小康能给我们自身实现“内目标”的自由,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做符合自己内心感受的事情。因为小康之后,物质条件对幸福的边际效益就迅速下降,温饱之后,幸福主要来自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和寻找心灵归属的诗意栖居,并不在于吃、穿的讲究和住、行的排场,因为那是选择意志导向的攀比式的幸福,是与别人比较、做给别人看的社会化的幸福。

我们往往忙于应付沿路的各种问题,却忘了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发展经济是为给人类创造更多幸福,无奈事实却出现了与人们愿望完全相反的情况。这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幸福递减率”。西方经济学中称之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即人们从获得物品中产生的满足感达到一定程度时,幸福感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墨西哥蒙特雷大学经济学家科尔·富恩特斯的调查发现,对于墨西哥一个四口之家来说年收入4000美元是一条线,超出部分并不能带来额外的幸福。[14](www.xing528.com)

据中新网2013年12月20日报道:“财经日报市场咨询公司IPSOS最近对20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71%的受访中国人表示,会根据自己拥有的财产值衡量个人成功。对这一问题的全球平均值是34%。另一个问题:我对于成功和赚钱有很大压力。中国人认同者比例同样最高,占68%,而全球平均值为46%。”调查的重要在于,提醒我们能不能稍微放松一下来自选择意志的压力,给自己一些自由和从容。在这里,我想重温易卜生说过的一段话:“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它能带来食物,却带不来胃口;能带来药品,却带不来健康;能带来相识,却带不来友谊;能带来仆人,却带不来他们的忠心;能带来享受,却带不来幸福和宁静。”因为幸福从来是非卖品。

教育改变命运,但倘若教育因此而沦为博取名利的工具,那就不只是学习的悲哀!一个社会,如果流行这样的理念,人的基本快乐和基本生活必须靠“出人头地”来保障,那其实是在摧残普通人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意义,而且为这种剥夺制造社会解释。国人高度认同“行行出状元”,但现实往往是冷酷的,状元的桂冠只属于少数人。幸福不必一样,而是让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花各得其所。让每个人都能实现由个性、兴趣、特长和内心感受组成的“内目标”,而不必去苦苦追求由薪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组成的“外目标”。唯有“内目标”才真正体现生命性价值,牵引着幸福的内涵,“内目标”足以使普通人获得怡然自乐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