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幸福内涵,幸福内涵体现的几个方面

把握幸福内涵,幸福内涵体现的几个方面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幸福没有固定模式。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是不一样的。这是对幸福的调侃。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幸福的情景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平淡中的幸福才最令人羡慕、感动。汪炳连今年80岁,妻子73岁。小夫妻在4.65平方米新房结婚,坚守爱情的幸福。因此,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谈论幸福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幸福是一份免费的午餐。

把握幸福内涵,幸福内涵体现的几个方面

幸福没有标准答案,幸福没有固定模式。有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人的一生是追求幸福的一生,没有人会拒绝幸福,也没有人会放弃幸福。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要求和看法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幸福就是一次次以微笑迎接苦难的从容与坚强,幸福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知足快乐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幸福就是做一缕阳光温暖别人脆弱的灵魂,幸福就是回家陪父母聊聊天、说说话,幸福就是好好珍爱你眼前的伴侣,幸福就是怀着感恩的心情去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幸福就是我还活着而且非常健康地活着……

小品演员范伟曾有这么一段经典台词: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儿了,你就比我幸福。这是对幸福的调侃。

现实生活中,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幸福往往是复杂的。萧伯纳举过一个例子说:患牙疼的人认为每一个牙齿完好的人都必定是幸福的,贫寒困苦的人也会认为所有的富人都是幸福的。但事实是,牙不疼的人和富人遍地都是,他们每个人都幸福吗?当然不是。因为,随着环境的变化、心态的变化,人们的幸福感也会随之变化。

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散文中写道: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水果摊上仍旧有最普通的香蕉,市场里仍旧有一笼一笼肥胖的活鸡,花店里仍旧摆出水仙和银柳,水仙仍然香得浓郁,银柳仍然含着毛茸茸的苞。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煎鱼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早上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回来了。

一位网友网上发帖:“请问大家,你们心中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我其实已经很幸福了,可我还是不知足,总觉得自己挣得太少,住房太小,车不够豪华,衣服不够多,觉得老公对自己不够好,给我的钱太少。”

对此,一位网友回答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标准。身体健康,开开心心,就是幸福;万事如意,也是幸福;帮助他人,得到尊重,也是幸福;工作顺利,也是幸福。幸福代表的是知足常乐,只有知足才会感到幸福,能够幸运生活就是幸福。”

另一位网友跟帖说:“其实幸福不在远方,也不是梦里,就在我身边,在我一天的努力里,每一分钟的爱里,每一秒钟的期待里,幸福有时像空气,无处不在。”

有人说,幸福是网起一箩筐大闸蟹时,绽放在脸上的笑容;幸福是阳光明媚的清晨,情侣们欢快的笑声;幸福是看着孩子们快乐成长而散发在内心的满足。

也有人说,幸福是一幢幢城市居民的保障房,幸福是一张张农民手中的社保卡,幸福是一条条通向远方的高速路,幸福是一汪汪清澈的湖水和一片片蓝天白云。

幸福的情景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平淡中的幸福才最令人羡慕、感动。

老夫妻病房守护半生爱的幸福。在浙江嘉兴市中医院住院部的一间病房里,住着一对老夫妻:丈夫汪炳连,尿毒症,妻子金倩影,在病床边照顾了19年。2012年,是这对老夫妻金婚。汪炳连今年80岁,妻子73岁。如今儿子事业有成,孙子在国外留学,虽然与他们很少见面,但金倩影守在丈夫的病床边,她说很幸福,也很温馨。

小夫妻在4.65平方米新房结婚,坚守爱情的幸福。无房无车,洞房仅4.65平方米,26岁的湖北小伙小张和24岁的贵州姑娘小潘结婚了!从相识到结婚,他们只约会了五六次,只是简单的散步、逛街,很少在外面吃饭。小张甚至没有给小潘送过一束花,唯一的礼物是花400多元买的一个黄金珠子,但小潘仍感到幸福和满足。他们在广东江门摆喜酒,小张的前老板肖先生为两人的爱情“泪眼蒙”,发微博感慨这是一场“婚礼”。

“公益哥”捐款1700万,全家人挤在30平方米老房,品尝奉献的幸福。何国苗,浙江诸暨人,小时家境贫寒,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后获得轿车充气垫护罩、步行磁感助力器等87项国家专利,这也为他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从2004年起,何国苗每年拿出年收入的10%用于公益捐款。迄今,何国苗以个人名义捐助诸暨教育医疗、新农村建设等公益慈善活动的捐款总额,已超过1700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公益哥”。到现在为止,他没买一处房子。2012年5月,公司总部设在河南的何国苗回家乡诸暨发展,他带着妻儿一道,与母亲挤在老家3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坦言,身心健康,精神没有压力才幸福。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央视《面对面》记者董倩对他进行了专访。

董倩:您幸福吗?

莫言:我不知道。

董倩: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

莫言: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是我要说我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和开心、快乐、满足不同,“幸福”的概念更加抽象,其所指的内容也更宽泛。因此,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谈论幸福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幸福调查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根本原因在于它切中这个时代隐藏在每个人内心的疑问:我到底幸福吗?在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他们吃上了肉、蛋、奶,又开始担心食品质量问题;住上了大房子,又担忧起了房价;开上了小汽车,又不得不面对交通事故和拥堵;就连休闲游玩,还要去挤那汹涌的人潮……当年梦想的幸福生活一旦变为现实,反而让他们感到更加焦虑。

这种普遍的焦虑感,不是发展的“副产品”,也并非我们的社会所独有,而是现代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学家认为,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个体常常被各种社会潮流冲击,原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一再被打破、重建,苦苦挣扎尚不能完全适应,自然无暇去顾及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幸福。如此,不妨让我们稍事停留,看看周围,那不经意间的感动,提醒我们幸福并未走远。

幸福是一份免费的午餐。2012年9月3日,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乡烂泥村小学,9岁的蒲巧妹,开心地吃着午餐。9月3日,烂泥村小学的46个孩子,收到了新学期的第一份礼物:长沙的大厨们做的一顿丰盛午餐。

幸福是放不下儿孙。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有一位老奶奶,她驼着背,每天推着一台装着煤炉的小车,坐在路边的角落里卖煮熟的玉米,大家亲切地称她“玉米奶奶”。玉米奶奶81岁,儿女们都很孝顺,经济条件也不差,她每天坚持上街卖玉米当作锻炼身体和为读大学的外孙攒点钱。

幸福是能买套房子。太原春季房展会暨第十七届投资性及旅游地产展示交易会上,一名男子寻找着自己的未来的“家”。据了解,本次房展会以沿海旅游城市为主,现场不少商家推出旅游看房等一系列优惠购房政策,但广大购房者面对高不可攀的房价依然“望房兴叹”。

黑白世界的幸福。2012年10月13日,夏炯和妻子金滢滢在公园小憩,感受绿色和阳光。34岁的夏炯是一名视力二级残疾的盲人。199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夏炯认识了小自己5岁的盲人同学金滢滢。2002年,夏炯带着金滢滢回到故乡浙江宁波,建立了家庭;在残联和父亲的帮助下,开起了盲人推拿店。夫妻俩把店面打理得敞亮、温馨,出色的推拿技艺吸引了不少客人,生意日渐红火。

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天空那道亮丽彩虹,也不是沙漠里那片绿洲,幸福就在你眼前,幸福就在你身边,就是心情很好,环境舒适,日子满意,生活美好。有人这样比喻过:“幸福一直都在,如同道路一样,幸福不是终点站,幸福一直在路的两旁。”

尽管幸福并没有标准的评价公式,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尚书·洪范》讨论幸福问题时曾提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贵,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的标准未必能够解释现在的中国,但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人们的幸福是有共同特征的。那就是:需要物质保障,如“富”;需要好的精神状态,如“康宁”;需要有价值追求,如“攸好德”。

一般讲,幸福内涵体现在以下方面:(www.xing528.com)

第一,幸福是一种价值取向。价值观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过去农村人的幸福观是“三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解放后老百姓的价值标准几经变化,上世纪5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改革开放后,又把冰箱、电视、洗衣机作为新的三大件。发展到今天,又变成了“电脑、小轿车、一套住房、一个保姆、一条狗”。幸福是一个万花筒,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幸福观。有人将锦衣玉食、宝马香车、达官贵人理解为幸福,有人把粗茶淡饭、家庭和睦、平平安安看作幸福,有人把放弃当成幸福,有人把占有当成幸福,有人把履行职责视为幸福,有人把无官一身轻视为幸福。有人说被别人伺候就是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为别人而奔忙。

第二,幸福是一种人生成就。人生成就幸福感,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答案。有人认为坐拥江山、万人之上是幸福,有人认为位高权重、号令一方是幸福,有人认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是幸福。从科学人生观看,干部的幸福是造福一方,教师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医生的幸福是天下没病人,农民的幸福是五谷丰登,军人的幸福是保卫边疆,科学家的幸福是成果累累。尽管见仁见智,但都传递了不同人追求幸福人生的愿望。

第三,幸福是一种精神感受。幸福固然包含着物质层面的拥有和满足,但更多指精神层面的感受,所以,幸福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人的精神寄托、心灵安顿与人格实现。一旦人的精神需要、情感诉求和心理期待无法获得充分满足和应有尊重,幸福的天平就会在失衡中倒向失望、叹息和迷茫、无助的一端,于是对幸福的呼唤和追寻就会异常迫切。

精神上的感受是最为持久的幸福。工作幸福就是精神幸福,是人们对工作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包括三感:人们对工作总体的满意感,人们所经验到的快乐感,人们由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价值感。这三感都是精神生活范畴,精神生活的感受。

很多时候,丰富的物质不是幸福,精神的快乐才是幸福。比如,坐在奔驰车里的新娘可能心事重重,颠簸在拖拉机上的农妇能乐翻了天;扛着锄头进高楼未必幸福,靠在农村四合院的南墙晒太阳其乐融融。痛苦要表达的时候,说出来就是幸福;矛盾隔阂的时候,沟通交流就是幸福。被人信任是幸福,拥有希望是幸福,摆脱功名利禄的淡定是幸福,排除浮躁干扰的沉稳是幸福。

有人讲,人一生最大的幸福在于做对两件事:一是找对单位、找对上司;二是找对妻子或丈夫。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与上司共事,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与自己的爱人相拥,这都是精神层面的感受。

物质保障不会永远保证幸福。从1960年到2010年,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已经从2268美元到了40584美元,增长了近17倍,而他们的幸福感指数怎样呢?是有所下降的,而且患抑郁症的人数是60年代的10倍。可见,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增长。

1988年,美国的霍华德博士为了破解幸福的密码,作过一项问卷调查:在5200人中,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有121人,其中50人是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来自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20多年后,霍华德博士跟踪调查:当年那71位平凡者,除了两人已去世外,其余69人的生活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已跻身成功人士行列,有的生活更加落魄,但他们的选项都没有变,还是“非常幸福”;而另外50名成功人士的答案却发生了很大改变,仅有9个事业一帆风顺者仍然坚持当年的选择,23人选择了“一般”,16人因为事业受挫,或破产或降职,选择了“痛苦”,还有2人选择了“非常痛苦”。这个结论让他大为震惊,最后他总结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不能长久,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才是幸福的源泉。

物质丰富是幸福的基本保障,但它所能带来的幸福体验并不可持续,反而会逐步减弱甚至消失。现实情况也告诉我们,很多收入颇丰的中产阶级甚至富裕阶层往往比工薪阶层更容易“抑郁”。这当然不是因为“有钱”让人变得不幸,而是因为“不差钱”让物质丰富这样一个幸福增长点消失了。养活老婆孩子可以是工薪阶层的幸福来源,但高收入者显然并不能从这里得到满足感。

我们已进入21世纪,最突出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物质追求与精神生活之间失去平衡。一旦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追求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就会被忽视、被冷淡、被挤压、被驱赶。这样发展下去,人就有可能成为没有精神生活和情感生活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动物。

我们在精神世界的打造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精神家园的迷茫。马路越修越宽,但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人要是没有精神家园,就没有精神寄托,就要寻短见。人的疾病已经由过去的传染病时代,到躯体疾病时代,再到今天的心理疾病时代。据统计,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其中最突出的是失眠、焦虑、抑郁症。

二是是思想道德的缺失。比如食品安全,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钟南山院士讲,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异常严峻,如果还是这样发展下去,再过五十年,很多人就生不出孩子来。

三是行为方式的失落。最怕的是没有自我的敬畏。有一家大学的校训是,“你在干,天在看”。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自我敬畏的精神。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精神空虚、道德缺失、物质与精神失衡。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能提高幸福感。所以,现在有句话叫作,“身体慢慢走,等待失落的灵魂”。

物质时代,有人说话很物质,有人走路很物质,有人笑起来很物质,物质多多,诱惑多多,失去的也多多。人活着,要靠物质支撑,但是怎样去活,要靠精神支撑、文化支撑。改革开放30多年,重点是“往口袋里装东西”,而忽略了“往脑袋里装东西”,导致人们精神匮乏,“马路越修越宽,但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人生追求无非两种,一种是追求物质,一种是追求精神。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追求物质就是追求平凡;追求精神就是追求神圣。

因此,打破物质的、技术的、功利的来源,丰富精神活动和精神追求,就成了幸福的要求、幸福的呼声。

第四,幸福是一种道德情感。人的幸福源泉主要来自三个层面:物质、情感、精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三个世界里,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物质世界,人们追求的是一种富裕;精神世界,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自由;情感世界,人们追求的是一种温暖。物质是基础,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现在有些人信仰缺失、道德下降、价值扭曲、人情冷漠,经常出现人生的困惑、迷茫、幻觉,就是他们太相信物质的基础,而忽视了情感的依靠和精神的支柱,他们是永远不会得到幸福的。

第五,幸福是一种心理比较。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比较。人只能活一辈子,当钱来得太容易,并且几辈子也用不完,幸福感也就没有了。金钱能买到物质生活的尽情享受,买到香车美女,灯红酒绿,但买不到幸福,因为幸福是通过比较后的心理感受。

幸福与人的需要和欲望有关,由于需要和欲望的实现程度不同,故人的幸福体验不同。从物质层面看,同样得到一千元钱,赤贫者与富豪者的幸福感不同。对于失明者来讲,即使只能看见一丝光亮,也会给他带来生命的激情和强烈的幸福感;而对于眼睛正常的人来讲,较少有人会因自己视力正常而欢呼雀跃。

《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有两段话讲得很好,世上无所谓幸福,也无所谓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的比较,只有那些曾在大海里抱着木板经受凄风苦雨的人,才能体会幸福的可贵。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吧,永远记住,在上帝揭开未来的图景前,人类的智慧就包含在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第六,幸福是人生的永恒追求。人生是生活的展开,人活着是为了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一个人可以要金钱和物质,要权力和地位,要平等和自由,但无论要什么,最终都是为了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不幸福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生活,也是不值得过的。

虽然生活是为了追求幸福,但幸福是什么,各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讲,幸福是饥饿时的一顿饱餐,生病时的健康身体,没钱时的有钱,失败时的成功。其实,一个人酒足饭饱后,即便有山珍海味也不会产生吃的幸福感;健康的人在平时常常体会不到健康带来的幸福;有钱人也不会因为再增加一点钱而提升幸福感。可见,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首先来自于个人需要的满足,如果没有个人需要,什么事都不能引发人的幸福。从这个意义讲,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是满足需要之后的快乐。

幸福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主观是因为它是一种内心体验,客观是因为它必须由需要来满足。但满足需要所带来的并不都是幸福,有的是短暂的快乐。这就是幸福和快乐的本质区别。幸福是一种持久的快乐体验。幸福可以由快乐开始,但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因此,区别于快乐,幸福是持久的、深刻的、愉快的内心感受。

人生的幸福,是个体对自己的不断超越,包括人的心灵、人格和事业等各个方面的超越。在超越中,人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心灵境地,从而产生幸福的感受。

有一则寓言故事,是德国作家尤塔·鲍尔创作的《幸福》:

什么是幸福?有一只绵羊叫赛尔玛,赛尔玛喜欢每天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吃草,每天上午教孩子们说话,下午锻炼身体,然后再吃草,晚上和玛雅大婶聊会儿天,夜里睡个又香又甜的好觉。

一天,有人问它,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打算做些什么,它说我想在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吃草,然后和孩子们交谈,到中午再锻炼一会儿身体,然后吃草,晚上我喜欢和玛雅大婶聊会儿天,当然不会忘记美美地睡上一觉。“假如有一天你中了大奖呢?”嗯,那我就会在早上多吃一点儿草,最好是在太阳升起的时候,和孩子们多说些话,好好锻炼一下身体。下午接着吃草,晚上和玛雅大婶聊天,然后做个又香又甜的美梦。

这只绵羊幸福吗?在简单的、缺乏内涵的生命重复中,它成了“生物性存在”,而不是在追求“生命性存在”。对幸福的追求,不只是快乐和愉悦,更不是蜕变为单纯的追逐名利或感官享受,而应该是让生命更加丰富、完整和健全。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