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握和谐校园科学内涵,和谐的发展理念

把握和谐校园科学内涵,和谐的发展理念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再次,和谐发展理念是基于中国现实和时代主题的、超越时代困境的又一举措。和谐发展理念将传统的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要求交汇,真正坚持和谐的发展根本。

把握和谐校园科学内涵,和谐的发展理念

二、把握和谐校园科学内涵

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高校的和谐发展是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现代大学精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教师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和谐的发展理念

和谐发展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和谐发展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框架与动力系统中,需要根据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环境在驱动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组合之间进行平衡与协调,使经济社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有三项基本特征:首先是“各明其位”,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都要明确各自在统一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其次是“各得其所”,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整体中构成一定的关系,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再次是“各尽所能”,即各种要素、各种成分、各个局部要在统一的整体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使整体呈现和谐、稳定和有序的状态。所以和谐发展是发展的目标和阶段、发展的主体和客体、发展的内外环境、发展的软硬条件等方面的和谐。从发展概念讲,是坚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统一;从发展本质讲,是坚持生产力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从发展社会角度讲,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从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讲,是坚持人与社会、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发展;从发展动力讲,是坚持理论、体制、科技、管理创新的发展;从发展效果讲,是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从发展趋势讲,是上述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在和谐发展观中,和谐和发展是内在的统一体。即以发展保证和谐,以和谐推进发展。我们谋求发展,但发展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所在,发展仅仅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过程,发展要通过阶段目标来实现。现阶段我们所主张的发展目标,就是要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离开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目标,发展就失去了目的和意义。在发展基础上的和谐社会,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发展与发展的和谐”的境界,即在发展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

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8]我国提出和谐发展建国方略绝非纯粹复现尘封久远的传统遗惠。只有将这一思想的提出直接放置在21世纪国内外社会大背景中加以省思,才能真正悟出这是站在全球化发展战略高度,着眼于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做出的全局性、实质性的现实人文关怀,它的提出开辟了我国的全新发展思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了最充分的理论准备。

和谐发展理念内蕴着构建和谐社会不必固守经济先行原则,社会主义制度因素使中国可以先于西方建设和谐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又一理论高峰。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世界视野和中国传统视阈的当代融合。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掌握了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同自身的和解”最根本、最有效的制度支撑和保证,但这并不必然就设置了进入完全和谐社会的保险。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直接制约我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进程,决定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能否真正成功。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长期不能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协调,构建和谐社会的设想也根本超越不出传统停滞的水平。再次,和谐发展理念是基于中国现实和时代主题的、超越时代困境的又一举措。和谐发展理念将传统的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要求交汇,真正坚持和谐的发展根本。[9]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又包括以下几点。

1.和谐的领导班子,即领导班子成员间的和谐

领导班子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体现在班子成员的个人修养,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以工作和事业为重。领导班子的和谐还体现在一种民主、轻松的氛围,大家都有自己的工作思路,开诚布公,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实现求和求同、共同发展的默契。学校的领导班子也始终在追求一种开拓和创新,能够不安于守业的沉闷,努力以务实、求新与激情让教职工对学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满怀憧憬,充满信心,增添动力,能够始终把班子的团结与协作,奉献与开拓视为学校和谐发展的关键和灵魂,得到教职工的信任与支持。

2.和谐的干群关系

一个单位要实现真正的和谐,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领导者是否敢于讲正气、树正气,让真正干事业的人受到尊敬,让庸庸碌碌的人感到惭愧,让投机取巧的人感到羞耻,只有创造这样一个健康向上的局面,才能真正赢得教师的信任,从而减少工作实施的阻力,增加工作的力度,使教师乐意接受分配的各项任务,并努力做细做好。班子成员对教师要尽力做到公平公正,要尊重教师的人格,维护教师的利益,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形成人心思进,团结和谐,共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领导班子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发挥每位教师的智慧和才能,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十余名教师参加了学历进修、进行了专业培训,同时我们还创造宽松环境,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及学术研讨、著书立说,使教师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www.xing528.com)

3.教师自身的和谐

要注重教师自身的和谐发展,一方面,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克服同学科、同专业教师之间相互嫉妒、排挤的陋习;另一方面,作为学校,要以各种途径或形式营造一种宽松、融洽、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倡导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首先,从中层干部抓起,加强中层干部之间的相互协作与沟通,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塑造完善的人格。工作中发现不和谐的苗头,领导不回避,不等待,而是积极地去解决矛盾,及时地去化解矛盾,使中层干部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坦诚,体现相互支持。中层干部带着这样一种理念、精神与心怀去工作,必然会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从而使各科室干部之间、科室人员之间能够团结友善,相互配合,进而带动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其次,我们要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工会是代表、维护和服务职工利益的,它是一个桥梁,不仅起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而且能够加强教师之间的感情沟通和思想交流,融洽教师之间的关系。虽然日常工作中大家彼此之间可能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分歧,但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大家都能同心同德,体现出一种团结协作和互相友爱,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4.学生之间的和谐,即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明辨善恶;让学生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懂得个性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体现;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知道受管理的过程也是发展、完善自己的过程;懂得关注身边的人,互相友爱,乐于奉献。其次,要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干部均采取了学生自主竞选的方式产生,实行任期轮换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从食堂到宿舍,从班级到校园,都有他们在参与管理,在管理中,让他们学会调节自我,学会了宽以待人,并获得了宝贵的经历、体验与友谊

5.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首先,教师要丢掉师道尊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载体,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学生是求学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的配合,教育就不能成功。教学相长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师生关系应该是良师益友的关系。”其次,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服务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交费受教育,教师教学获收入,所以师生关系又是交换的关系,教育者有义务为受教育者服务。”第三,要用爱心换真心。如果说母亲给了孩子以成长的生命,那么,师爱则给了孩子以发展的生命。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训斥,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6.和谐的教学人员与管理人员关系

在支撑学校工作的主要队伍中,还包括为广大师生提供后勤服务的管理人员。广大师生与后勤管理人员的关系也是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一是后勤管理人员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和生活的物质资源,提供了管理服务,没有他们的辛勤工作,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师生衣食住行等问题就无法解决,就没有清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二是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遇事共同协商,注意经常互通信息,共同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10]。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等方面和各项规章制度等;知识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学校的学术氛围、文化生活、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共同的价值取向以及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基,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由全校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而创造的校园人文环境氛围。师生员工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校园文化的接受者。和谐的校园文化中蕴含的学校精神、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要素可以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校园内外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文化要素,通过总结、积淀,形成文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11]

(四)平安祥和的校园

高校校园的平安、稳定是高校师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平安校园建设的丰富内涵,结合高校实际查找影响高校校园平安的因素,深入分析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形势,努力探寻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措施。目前来说,各高校校园环境比较优美、师生比较稳定,但学校在社会治安、网络管理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严重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成为影响学校稳定的主要因素。平安校园建设是一项政治工作,关系到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学校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关系到社会、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中央、省、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公安工商、文化、城建等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我们高校还需要树立新的时代观、育人观、文化观、价值观,紧扣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脉搏,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平安校园建设的各项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