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秉持忠言之路

秉持忠言之路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贤若渴,从谏如流征求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好像渴了要喝水那样迫切,听从直言规劝好像流水那样畅通无阻。

秉持忠言之路

  求贤若渴,从谏如流

  征求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好像渴了要喝水那样迫切,听从直言规劝好像流水那样畅通无阻。《宋史·窦贞固传》:“贞固疏曰:‘臣闻举善为明,知人则哲。圣君在位,薮泽岂有隐论,昭代用材,政理固无紊乱。求贤若渴,从谏如流。”’

  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

  贤明的君主不会憎恨恳切的尖锐批评,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忠臣不会逃避过重的惩罚,而照常直言规劝。《汉书·主父偃传》:“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

  明王圣主好闻其过,忠臣孝子言无隐情

  贤明、聪慧的君主喜爱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忠臣孝子讲话不会隐蔽实情。《后汉书·郎颉传》:“臣闻明王圣主好闻其过,忠臣孝子言无隐情。臣备生人伦视听之类,而禀性愚悫,不识忌讳,故出死忘命,恳恳重言。”

  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

  开辟正直大臣直言规劝的道路,堵塞品行低下的人受君主宠爱的门径。《清史稿·翁同和传》:“变不虚生,遇灾而惧。宜停不急之工,惜无名之费。开直臣忠谏之路,杜小人幸进之门。”

  烈士不避铁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

  有志于自己功业的人不会躲避刑戮,而能直言规劝;贤明的君主不会隐瞒自己的过失,而能接受别人的忠言。《宋史·苏舜钦传》:“烈士不避铁钺而进谏,明君不讳过失而纳忠,是以怀策者必吐上前,蓄冤者无至腹诽。”

  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

  在高位的人不拒绝来自下面的意见,在下面的人对上不隐瞒真实情况,这就能使国家达到大治。《宋史·田锡传》:“为君有常道,为臣有常职,是务大体也。上不拒谏,下不隐情,是求至治也。……在位之臣,敢言者少,言而见听,未必蒙福,言而不从,方且虞祸,欲下不隐情得乎?恶在其务大体而求至治也。”

  主圣则臣直

  君主贤明,臣下也就正直。《新唐书·柳范传》:“主圣则臣直,陛下仁明,臣敢不尽愚?”

  明主不掩人之美

  贤明的国君不遮盖别人的优点。《史记·刺客列传》:“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www.xing528.com)

  古代有作为的国君,把成功归之于百姓,失败归咎于自己;把正确归之于百姓,过失归之于自己。《庄子·则阳》:“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贤能的人委以重任,选择正确的意见加以采纳。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从善如流

  听从别人正确的意见,像流水一样地自然和流畅。《左传·成公八年》:“从善如流,宜哉!《诗》曰:‘恺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绩矣。”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

  即使是愚妄人的话,圣君也可以考虑。《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愿效愚忠。”’

  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

  木头接受绳墨斧锯,就会变直;人能接受别人直言劝告,就会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绳:绳墨,木工的用具。

  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

  要谦虚诚恳地去寻求真理,要克制自己去听从别人的批评。《宋史·王岩叟传》:“虚心以访道,屈己以从谏,惧若临渊,怯若履薄,此人主之柔德也。”履薄:踩踏薄冰。

  容纳直言,虚己待物

  能接受别人的直言批评,虚心地对待别人。《晋书·元帝纪》:“帝性简俭冲素,容纳直言,虚己待物。”

  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品行好的人虽然有高尚的情操,但自己认为没有似的,总是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汉·韩婴《韩诗外传》:“君子盛德而卑,虚己以受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