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忠言可顺耳,不必逆耳

忠言可顺耳,不必逆耳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所谓忠言逆耳,即使确实是为别人着想,也不能轻易说出口。别忘记,良药未必都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药是治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爱接受逆耳的忠言。如果实在要说忠言是药,那么这种药也是顺耳的比逆耳的更具治愈能力。所以,忠言并非一定要逆耳。

忠言可顺耳,不必逆耳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话一点不假,试想“是药三分苦”,越是苦药,药力越大,对疾病才有治疗作用;言语也是如此,凡阿谀奉承之言,都会使听者飘飘然,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没有了戒心,消磨了斗志,丧失了前进的动力,最终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但是,好心未必能办好事,真心话未必人家就爱听。正所谓忠言逆耳,即使确实是为别人着想,也不能轻易说出口。爱听恭维自己的好听话,是人的本性,没有人愿听那些刺耳的话。古往今来,有多少忠臣名相就是因劝谏落得身首异处,甚至被诛连九族,这都是血的教训!

褚遂良是个耿直之臣,经常犯颜劝谏。有一天,唐高宗李治要废了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文武大臣都是反对的,但是都不敢表态,因为说不好就得掉脑袋。作为托孤重臣的褚遂良,这时候又站了出来,列举了很多理由来说明这样做是不可行的,还说武则天已侍奉过先皇,现在怎么还能够再侍奉陛下,再当皇后呢?一定会被天下人议论,于公于私都是不妥的。李治很生气,但也没有直接把他怎么样,可是武则天得知此事后就怀恨在心,非得除去这个“眼中钉”、“肉中刺”不可。之后,李治还是执意要立武氏为后,褚遂良又公然在大殿之上表示反对,使得李治下不了台,最后在武则天的怂恿下,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长沙)都督,又转为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刺史,最后死于任所。

诚然,褚遂良说的句句在理,句句是为李家的天下着想,但是他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犯颜进忠言,结果一代顾命大臣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

忠言直谏类型的人,既不附庸风雅,也不阿谀奉承,他们刚正不阿,风骨凛凛,的确值得赞颂。然而,现实社会却很难给这种人立足的机会。纵观历史,像这种人出现过不少,如商代的比干战国伍子胥明朝海瑞等,而像魏征那样善始善终地尽忠直谏实属凤毛麟角。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忠言顺耳更利于行。纵观历史的长河,李世民好几次都想把魏征斩首,但每次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杀。而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是李世民是个明君,倘若换成周厉王,魏征即使不被杀头也早就被流放了。与其冒着生命危险进那些逆耳忠言,不如学邹忌让齐威王自己悟出道理,还为齐威王保留了帝王的面子。

生活或是工作中,有人笃信“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之说,一上来就对别人猛下“虎狼之药”,在批评规劝时,什么话难听,就非跟人家说这些话不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忠言作为真诚帮助他人的一种形式,它的初衷肯定是善意的。既然是善意的,献言者就会想方设法把话说得让人容易接受,而怎样才能让人接受逆耳之言?反过来讲,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而这种人也有所谓的“忠言”,那么他们的“忠”从何而来呢?挑他人的刺而来。因为爱挑人刺,嘴又封不紧,情绪一激动,唧唧歪歪地说到你没有了脾气为止,末了,还要再“赠”你一句“我这是为你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云云。每逢此境,你是真该感谢对方呢,还是该暗骂一句“去你的吧”?不过,善意的忠言也确实有逆耳的。究其原因,就在于有些受言人在特定的对象面前容易受特殊的感情支配,以致与对方善意的有理性的认识形成认识上的交叉,这就促成了逆反情绪的再生,越是忠言越觉得逆耳。

例如,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总喜欢好为人师,摆出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张口闭口地说“瞧你这德行”、“叫我说你什么好”、“真不想再理你”之类的套话。经常一开头,就让被批评者心不服,气不顺,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进行合作。到后来,还有可能使被批评者“奋起反击”,反唇相讥,结果双方势同水火,终于酿成一场大战,反目为仇。(www.xing528.com)

碰到这种情况,批评者可能会被批评者看成是“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被批评者也可能会指责对方“你算老几?”这种情况的产生,关键在于批评者下“狠药”、开“苦口”的方法不得当。

人需要被尊重,在批评规劝他人时也别忘了这一点。明智的人,在批评规劝他人时,完全可以把同一种意思表达得中听一些。别忘记,良药未必都要苦口,忠言也不一定非得逆耳不成。把规劝、批评别人的话讲得动听一些,利己又利人,何乐而不为呢?

在《晏子谏杀烛邹》中,烛邹是为齐景公看鸟的人,他不小心让鸟飞走了,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就要砍烛邹的头。晏子想救烛邹,却不急于说出目的,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向景公列举烛邹该杀的“三罪”,从而使齐景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饶恕了烛邹。现在看来,如果晏子当时直接说景公不对,那么景公一定会火冒三丈,这不仅救不了烛邹,还有可能使自己受到牵连。那么,忠言“顺耳”是否比“逆耳”更利于行呢?

良药苦口,但忠言不能和药类比。药是治身体病症的,苦药可以药到病除;而忠言主治的是人的心理病症,正常人的心理不爱接受逆耳的忠言。如果实在要说忠言是药,那么这种药也是顺耳的比逆耳的更具治愈能力。人心总是因为多听逆耳之言而更加脆弱,只有顺耳之言才能鼓起人们发奋的斗志。

美国总统约翰·卡尔文·柯立芝,发现他的女秘书长得非常漂亮,但工作经常出现差错。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见女秘书走进办公室,便对她说:“今天你穿的这身衣服真漂亮,正适合你这样年轻漂亮的小姐。”女秘书受宠若惊,柯立芝接着说:“但你不要骄傲,我相信你处理的公文也能和你一样漂亮。”果然,从那天起,女秘书处理公文时很少出错。一位朋友知道了这件事,好奇地问柯立芝:“这个方法很妙,你是怎么想出来的?”柯立芝说:“这很简单,你看见理发师给人刮胡子吗?他要先给人涂肥皂水。这是为什么呢?就是为了刮起来使人不疼。”

因此,我们应本着“忠言顺耳更利于行”的原则向他人提建议,这样能婉转地表达意思,让听意见的人容易接受,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使大家能融洽相处,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反之,如果你本着“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方式做事,会让听意见的人觉得话语十分刺耳,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人际交往的复杂战场上,隐晦的、曲折的路线往往最先达到目的地。所以,忠言并非一定要逆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