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乡村电影的多向探索及萌芽阶段

传统乡村电影的多向探索及萌芽阶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接受西式教育洗礼的现代中国文化精英全面进入影坛,商业本位受到一定牵制,从而扭转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与艺术方向。不论是作为宗法的乡村、苦难的乡村还是作为沦陷的乡土,广大农村的现实都成为此时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早期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以乡村为全部或主要叙事空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电影,而且在不拘一格的自由探索中孕育着此后中国乡村电影创作的四大传统。

传统乡村电影的多向探索及萌芽阶段

正如我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从解决农民问题开始一样,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实绩也发端于乡村题材。而从电影史角度而言,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即是一部嘲讽农村封建婚俗的乡村民俗片,其以批判的视角展示传统旧民俗的策略在此后第五代导演所谓的“新民俗电影”中得到了延伸。只不过该片仅仅围绕一对新人任人摆布的结婚过程,多在室内景拍摄,少有乡村自然空间的展示。然而,整个20世纪20年代,尽管乡土文学创作已然蔚为大观,而以上海为主要生产和消费基地中国电影,则因深受殖民文化的影响,基本游离于新文艺运动之外,少有乡村题材作品。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电影开始介入新文化运动并成为社会启蒙的重要阵地。一方面,接受西式教育洗礼的现代中国文化精英全面进入影坛,商业本位受到一定牵制,从而扭转了中国电影的文化与艺术方向。对实景拍摄、优美镜语的青睐以及对现代都市文明的质疑都使得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或多或少地把镜头对准了乡村。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之后,社会矛盾与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在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人的促进下,中国电影同时肩负起“启蒙”与“救亡”的民族重任。不论是作为宗法的乡村、苦难的乡村还是作为沦陷的乡土,广大农村的现实都成为此时中国电影不可回避的现实之一。(www.xing528.com)

于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早期中国电影开始出现以乡村为全部或主要叙事空间的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电影,而且在不拘一格的自由探索中孕育着此后中国乡村电影创作的四大传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