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典兵学的终结与被动转型

古典兵学的终结与被动转型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兵学在明清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期,但与此同时也迈向终结,并迫于内外环境而面临着转型。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走向衰落与被迫转型,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明清时期不少兵学著作思想水准不高,与这种兵经模式的长期推行不无关系。康熙本人带头贬损中原兵学,在《四库全书》中,兵书难得一见。其时,世界范围的近代军事变革早已完成,中国则处于严重落伍状态,遂由此而处处被动挨打。

古典兵学的终结与被动转型

传统兵学在明清时期迎来发展的高峰期,但与此同时也迈向终结,并迫于内外环境而面临着转型。从快速发展的繁荣景象走向衰落与被迫转型,都与特定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首先要看到的是兵经模式的影响。明清时期继续推行兵经模式,通过武举选拔将领,却只能说功过参半,达到了部分预期目标而已。通过兵经模式,大量印发官方军事学教科书并组织学习,对于培养军事人才、提升军人的军事理论水平,固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历时既久,也会对兵学的健康发展形成掣肘。且不说所立兵经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形势变化,就连研习人员也存在水平不足等先天性缺陷。不仅如此,兵学和儒学的关系也已经发生彻底的改变,由“兵儒结合”变为“以儒统兵”。[7]作为兵经的主要研究群体,武人将佐普遍读书较少,文化水平偏低,理论深度不够,缺少“六经注我”的勇气和能力,故而只能停留于“我注六经”的状态,只剩下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与此同时,兵学经典被神化之后,也会极大地束缚军人的思想,造成思维僵化,古代兵典的卓越思想不幸而变得教条化。推行专制和集权的统治者,希望看到兵学研究只能由少数统治者展开,其他人不能染指。这种近乎“圈养”的方式,显然没有办法获得高水平的兵学研究成果。矛盾而狭隘的心理,加上“言必称孙子”的固执,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传统兵学的命运。明清时期不少兵学著作思想水准不高,与这种兵经模式的长期推行不无关系。康熙对以《武经七书》为代表的中原传统兵学充满轻视,一概视为纸上谈兵,这并非全是偏激和自大。

明代晚期兵学之所以能够获得强劲发展势头,固与军事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也系特殊的内外环境逼迫。明朝末期,随着火器技术的飞速进步,西方科学技术的渐次引进,加之文人论兵推动了兵学理论水准的提升,古典兵学在此时已迎来了转型的良机。遗憾的是,这种转型并没有最终完成。众所周知,多种原因导致了明王朝在万历之后迎来了彻底崩溃。经过大大小小的拉锯式战争之后,文化相对落后的清军打败了明军和起义军,成功入主中原,也随即打断了传统兵学的转型节奏。清代统治者对于中原兵学的一贯不屑,对兵学研究的着意打压等,都对传统兵学的发展形成掣肘。清朝统治者不仅没能带来兵学思想的跃升,反而对古典兵学的发展有所压制。康熙本人带头贬损中原兵学,在《四库全书》中,兵书难得一见。[8]加上种种特殊的铁腕政策的推行,传统兵学的发展再次陷入低潮,直至走向彻底的衰落。到了晚清时期,随着国运的衰败,西方列强陆续入侵,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也致使其在西方列强面前丢盔弃甲。与此同时,人们也渐渐发现传统兵学的落后和难堪大任。(www.xing528.com)

西方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东方文明固然古老,却也是停滞的,其实这种停滞并非贯穿于中国历史的终始,而更多是在清代出现。考察军事学术史以及军事科技史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现象。因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发展比西方迟缓,“以致从历史上的先进地位转而落后下来”[9]。不管如何,因为历史机遇的丧失,传统兵学已经很难再次迎来升级和转型,只能是一拖再拖,迟至清朝末期,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艰难推进。其时,世界范围的近代军事变革早已完成,中国则处于严重落伍状态,遂由此而处处被动挨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