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系统效应:被动与主动

社会系统效应:被动与主动

时间:2024-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阵发性的被动效应,也有其某种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中普遍的主动效应,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本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改革就是要解决变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被动效应为主动效应的问题,但现在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又可能发生被动效应。

社会系统效应:被动与主动

社会系统中的被动效应和主动效应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社会诸要素、部分或环节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社会作为极其复杂的大系统,在其中起作用的并非简单的单向的因果决定链条,而是纵横交错的系统相互作用。一个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向,只有透过这种系统的相互作用,才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全面理解这种相互作用,才是有可能预测的;只有从总体上把握这种相互作用,才是可以自觉予以控制的。

社会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显然不同于自然系统的相互作用。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社会生活无非是人的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现实的人作为社会系统中无处不在的活动主体,其存在状态或活动状态,直接决定整个社会系统以及社会和自然的关系的现实状态。

作为社会的主体性要素,人参与社会诸要素、部分或环节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具有双重属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在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人既是能动的,又是受动的;既是作用的发出者,又是作用的承受者;因而人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从其受动、被作用、被动的方面看,每个人都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周围环境,整个人类都受制于外部世界。问题的这个方面无疑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但是,如果人仅仅如此,不能有所作为,那么就无异于狭义的动物,甚至会降低到植物的水平上。人类之高于植物及狭义的动物,实现“物种的提升”,并不在于消极地适应环境,被动地接受外来的作用,而在于在意识到人的受动、被作用、被动的一面的基础上,发现并发扬人的能动、作用、主动方面,以积极的态度和活动对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

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的能动的主体地位,是伴随着人本身的发展历史地形成的。同样,人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在人际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也是历史地形成的。然而,后者的确立比确立前者要困难得多。如果说在人与物的关系中比较容易确定人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则不容易确立人的普遍的主体地位。在私有制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唯有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才具有完整的主体性质,而生产者只能在劳动中充当活动的主体,在人际关系中却成了被支配的客体。这样,就出现了恩格斯所概括的文明时代人对人的奴役的三大形式:古代的奴隶制,中世纪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2)。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时常感到受制于外物,但这种外物往往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体现着或背后隐藏着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物,如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因而在本质上并非受制于物而是受制于人。

社会主义社会是对私有制社会的扬弃,在人际关系上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普遍作为社会主体的平等地位。全体人民、不同层次上的人的集体或群体,都应作为社会主体出现和起作用;每个人都应当成为自觉的主体,作为主动的积极的社会因素参加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人与人的关系本质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者说是社会主体自身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人只有在相对于其他主体的特定意义上,才是某种客体,是被动者、受动者、被作用者。真正充分地、普遍地确立人的社会主体地位,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个长远的努力目标,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显然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进行的体制改革中,有时会发生一种令人忧虑的普遍消极现象,也许可以称之为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被动效应。许多人乃至大多数人不是把自己看做社会相互作用的能动主体,而是仅仅把自己看做客体,看做受动的、被动的被作用者,采取消极的态度。在他们看来,既然我作为社会的一个因素、环节受制于其他社会因素、环节,那么我的活动对于庞大的社会之网的作用便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我的努力无济于事,因而只能坐待别人作用于我,给我创造充分的条件,然后才能主动行动。一个人采取这种态度,会影响相关的他人,别人也可以按照同样的理由作如是观。许多人采取消极态度,成为被动的、消极的社会因素或环节,就会在社会系统中造成下落式的协动,降低人们的普遍的能动水平,减弱社会生活的活力,以致使整个社会发生大面积的被动效应。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的。如前所述,人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具有被动性和主动性双重属性,当这其中的某一属性——被动的方面或主动的方面——成为主导的趋向,发生社会规模的协动时,就会出现社会性的被动效应或主动效应。这两种社会效应虽然性质相反,却不相互隔绝,而是相互联结和过渡,时常交替出现,如同自然界的潮汐涨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现阵发性的被动效应,也有其某种历史的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引起社会生活中普遍的主动效应,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这种主动效应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或者不能转化为切实的社会效益,使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逐步获得满足,也会遭受挫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中的不完善方面以及其他社会弊端渐渐消磨了原有的主动趋向,势必造成普遍的被动效应。社会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本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改革就是要解决变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被动效应为主动效应的问题,但现在用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本身又可能发生被动效应。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我们的改革实际上是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开始的,在改善劳动者素质、工具和设备条件、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与此同时遇到了生产关系方面的问题,于是又逐渐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但是还不够,作为经济基础的生产关系的改革受到上层建筑的制约,政治体制和思想意识领域的改革也相继提上日程。由此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有待于生产关系的改革,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有待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而经济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似乎又有待于人们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的变革。可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还是由社会存在、特别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每个环节如果都等待后面环节的推动,就谁也动不起来,形成互相等靠的被动循环。在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中,如果领导等待群众的主动行为,群众等待领导的主动指导,互为前提,也是一种被动效应;就人与环境的关系而言,人等待环境的改变,而环境又等待人去改变,也会发生被动效应。打破这种“恶的无限性”,只能借助作为主体的人的主动行动来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3)。要完成改革的历史任务,首先要使改革本身由被动效应转变为主动效应。近年来,哲学界重视研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主动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在于此。

原则上讲,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作为自觉的主体来主动、能动、积极地行动,从有利于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上作用于其他社会要素。通过每个个人的主动态势,借助社会协动作用,会提高社会普遍的能动水平。如果每个社会环节不是等着别的环节的推动,而是主动作用于其他环节,那么由于社会的互动自然也会受到其他环节的推动。事情就是这样,在社会的系统联系中,由人的活动参与的各个环节越是消极等待别的环节的作用,就越是得不到这种作用;反之,越是积极作用于其他环节,就越是能够得到其他环节的积极作用。这种协动作用与消极的社会协动相反,是积极的、向上的,会压倒消极倾向,逐渐造成社会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效应。(www.xing528.com)

当然,强调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并不意味着对客体和客观规律的轻视或否定;并不意味着人可以超然物外,摆脱外部世界的制约。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不仅在于他是能动的行动主体,是改造世界的主体,而且在于他是能动的认识主体,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人是行动者,但应是理智的行动者。人作为认识的主体与作为行动的主体,其主体性发展的程度是直接相关的。离开科学的认识去盲目行动,离开人对世界的依赖去掌握世界,离开客体的制约去充当主体,如果也能发生社会性的主动效应,无疑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人们的主体性活动的目标指向,作为质的规定是必须首先加以把握的宏观尺度。

我们的社会目标应当是变停滞的相互作用为能动的相互作用,并且是良性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能动的相互作用。改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社会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换,协调社会各方面、各环节,形成良性的动态的社会相互作用,并运用行政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手段消除阻碍社会发展和恶化社会生活的弊端,变被动的消极因素为主动的积极因素。社会主义是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应当是充满活力的、生机勃勃的社会运动,它只能由亿万作为社会生活的能动主体的人民群众来创造。这种社会制度的优越之处不在于完全排除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被动效应,而在于更有能力自觉地实现由被动效应向主动效应的转变。

在我们的改革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主动性:自上而下的主动性和自下而上的主动性。在强调自上而下的主动性,坚定不移地贯彻中央关于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支持自下而上的改革的主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和主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方面的改革的主动性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社会生活的能动主体,这是保障改革成功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原载《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