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防建设中失去的教训与挑战

海防建设中失去的教训与挑战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沿海居民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影响,与官府的矛盾日趋激化,就此将抗倭的主要辅助力量拱手推给对手。事实证明,此举在赢得民心的同时,并未对海防体系造成实质性伤害。部分抗倭主将,如朱纨、张经等皆受政治斗争牵连而丢掉性命,更对抗倭产生致命影响。

海防建设中失去的教训与挑战

迫于倭寇连连进逼的形势,明廷大力发展水军建设海防,并积极研究海防战略战术,这无疑极大丰富了我国古典兵学思想的宝库,对此后的兵学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海防体系建设,无论何时都不容忽视,须臾不可松懈。明朝初期,由于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海防体系,再配合以严厉的海禁政策,辅之以实力强劲的水师,故能成功抵御倭寇的袭扰。但是,面对大好局面,明廷不仅没有及时确立“走向海洋大战略[56],反而推行消极的海防战略,于是就此走向衰落。到了明代中后期,尤其是嘉靖后期,海防体系几近崩溃,士卒久疏战阵,作战武器严重缺乏,战船大多颓坏难用,倭患遂成尾大不掉之势。在惨痛的教训面前,朝廷终于意识到原有海防体系已不足敷用,故而及时改革兵制,大胆弃用卫所旧有兵将,抽调富有战斗力的新军组成新的防卫体系。虽说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之后,倭患最终得到解除,但举国上下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其中教训非常深刻。

第二,海禁政策不仅不是躲避外患的最佳良策,甚至会因为影响沿海居民的生活生计而激化社会矛盾,成为抗倭的掣肘。明代长期推行海禁政策,虽然朝野上下对于海禁一直存有争论,但是政府不愿做出反悔之举。部分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海禁政策至少应随着形势变化而做适当调整。遗憾的是,这种意见只在极少数情况下受到重视,更多是遭到无视。这一局面在朱纨死后变得更加严重:“自纨死,罢巡视大臣不设,中外摇手不敢言海禁事。”[57]由于长期推行海禁政策,明军一味强调防守,不仅将沿海岛屿拱手让给倭寇,也给了倭寇从容发展、继续坐大的良机。沿海居民的生存权利受到严重影响,与官府的矛盾日趋激化,就此将抗倭的主要辅助力量拱手推给对手。到了嘉靖后期,为收买民心,也为抗倭需要,明廷开始策略性地部分解除海禁。事实证明,此举在赢得民心的同时,并未对海防体系造成实质性伤害。(www.xing528.com)

第三,讨论或争论虽说是一种必要,但过于烦琐的纠缠也会错失良机。明代中后期关于海防的讨论规模大,范围广,既有战略层面,也有战术层面,既有政策层面,也有制度层面,由此而推动海防战略思想和战术思想的日益完备,其中很多讨论至今仍不乏启示意义。但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无谓的争论,有的争论纯属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纠葛,有的争论则受到晦暗不明的政治斗争影响,有的争论则是朝廷决策层的犹豫不决所致。无谓的争论一旦多起来,不仅会耽误抗倭行动的发起时机,也会给倭寇发展势力提供机会。倭寇一旦从朝廷的摇摆不定中发现有机可乘,便会对沿海居民发起更加凶狠的劫掠。沿海居民接济倭寇的行为,也会因为这种摇摆而变得更加枝蔓难图。部分抗倭主将,如朱纨、张经等皆受政治斗争牵连而丢掉性命,更对抗倭产生致命影响。朱纨死后不久,“未几,海寇大作,毒东南者十余年”[58]。在张经死后,“代经者应城周珫、衡水杨宜,节制不行,狼土兵肆焚掠”[59],都是由这种内耗造成。

第四,加强装备建设始终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基本保证,但也必须围绕装备和地形设计合理的战术,这才能使得先进装备真正成为战胜倭寇的利器。明朝至永乐年间,远洋战船的修建水平已经非常之高,但是随着闭关自守政策的长期推行,明朝海洋大国的地位就此丢失,甚至已经无法为水军配置必备的战船。在与倭寇的交战过程中,明军发现坚船利炮仍然是战胜倭寇的不二法宝,因此格外加以重视。明军的努力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围绕战船和火器设计战术与阵型。明代的抗倭实践证明,只有装备建设和战术设计协同推进,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武器装备的性能,否则装备便沦为摆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