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用间方法的总结与创新优化

用间方法的总结与创新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同时,朱逢甲还突出强调了巧于用间的重要性。他积极主张依靠情报工作和使用间谍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但也格外强调方法上的灵活性,积极主张“贵神明而变通之也”[231]。朱逢甲重视《李卫公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和补充,从而使得用间之道的总结更具说服力。

用间方法的总结与创新优化

正如明代茅元仪所指出的那样,《孙子兵法》对古典兵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以至于出现“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229]的情况。就《间书》而言,也不例外。朱逢甲同样受到《孙子兵法》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虚实篇》《用间篇》有深入的研读和借鉴。《间书》的理论基础和框架基本依据了《孙子兵法·用间篇》的有关论述。[230]这主要表现在这三个方面:第一,《间书》通过大量节录孙子有关情报和用间的论述,借此强调战争必须用间,必须重视情报工作。第二,《间书》征引古代重要案例,其中有不少依据的是孙子“五间”分类法。第三,朱逢甲论证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同样借鉴了孙子的“保密”与“厚赏”这两条政策。从这一角度来看,《间书》未尝不可视为《孙子兵法·用间篇》的另类注解。无法摆脱孙子的影响,与中国古代战争长期处于冷兵器时代这一特点密不可分。早期的用间和情报侦察手段,即便在清代仍没有完全过时。换句话说,《间书》与《孙子兵法》,虽相距两千年之遥,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军事科技和情报技术手段的缓慢发展,为朱逢甲倚重孙子构建用间理论提供了充足理由。

当然,朱逢甲阐述情报思想,构建用间理论,没有完全停留于《孙子兵法·用间篇》,并没有固守《孙子兵法》而原地踏步。从《间书》的条贯和梳理可以看出,朱逢甲对于古代情报理论也有发展的一面。与此同时,他似乎带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感,需要对古典情报理论和古典用间理论进行总结和阐发。

在《间书》中,对用间内涵有很大范围拓宽。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有一些介绍。与此同时,朱逢甲还突出强调了巧于用间的重要性。朱逢甲对于古典情报理论也有一定程度的分析和探讨,但更强调其实践作用,追求经世致用。他积极主张依靠情报工作和使用间谍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但也格外强调方法上的灵活性,积极主张“贵神明而变通之也”[231]。朱逢甲反对刻舟求剑,指出:“良医不执古方,断无不悟古方之妙。国手不拘奕谱,而实能参奕谱之奇。儒将不泥兵书,为能深解兵书之奥。”[232]因此,他积极提倡的是用间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基于巧于用间的标准,朱逢甲更重视的是各种起到很好效果的经典案例。

在“巧”之外,朱逢甲还表现出求“全”的特征。为了论证用间的重要性,朱逢甲广征博引,对古代史籍中所记载的重要案例做了详细爬梳,力图达成“用间之法,略备于斯”[233]的目标。这虽然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间谍史话或情报史话,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书的学理性,但正好可以弥补《孙子兵法·用间篇》的不足。众所周知,孙子在《用间篇》中只提及伊尹、吕尚等寥寥数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孙子所处时代史料稀缺等因素有关,也与《孙子兵法》更重视“论道”有关。《间书》基于“五间”的分类法对重要案例所做的详细梳理,恰好可对孙子形成一种补充。

朱逢甲不仅重视孙子的“五间”之说,同时也重视《李卫公兵法》的用间之道,对其借助邑人、任子、敌使、贤能、罪戾等关键人物行间的方法也表示认同。但朱逢甲认为这五种用间方法,其实与孙子所论互为表里:“一曰因邑人,即乡间也。二曰因任子,即内间也。三曰因敌使,即反间也。四曰择贤能,即生间也。五曰缓罪戾,即死间也。”[234]这种分析方法,固然是尊崇孙子的结果,但也体现了朱逢甲的独到见解。其实,《李卫公兵法》在用间理论方面对孙子也有发展,并体现出“后出转精”的特点。孙子关于间谍的分类,尚嫌粗糙。由于他没有采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难免会造成各子项目内涵的交叉。朱逢甲大概也看到了这一点,对《李卫公兵法》所总结的“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235]等用间方法也有特别强调。孙子的“五分法”,以“其”为标志,可分为敌、我两方:有“其”的“因(乡)间”“内间”“反间”,都是从敌方收买,没有“其”的“死间”“生间”则由己方派出,但“反间”其实可以包含“乡间”和“内间”,子项目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另外,因(乡)间和内间,包括反间,似就身份而分,死间、生间则就间谍能否保全性命情况而分。使用多个分类标准,子项目存在交叉,这都值得商榷。相比之下,《李卫公兵法》的八分法,仅依据行间对象这一种标准,较诸孙子已有进步。朱逢甲重视《李卫公兵法》对《孙子兵法》的发展和补充,从而使得用间之道的总结更具说服力。这说明《间书》的总结和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册府元龟》等书那种简单堆砌史料的做法,而是注重以案例论证观点,力求做到案例与理论的结合。

【注释】

[1]揭暄:《兵经·法部》,李炳彦、崔彧成:《兵经释评》,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

[2]《兵经·法部》。

[3]《兵经·兴》。

[4]《兵经·兴》。

[5]《兵经·兴》。

[6]《兵经·法部》。

[7]《兵经·将》。

[8]《兵经·将》。

[9]《兵经·将》。

[10]《兵经·任》。

[11]《兵经·任》。

[12]《兵经·任》。

[13]《兵经·辑》。

[14]《兵经·辑》。

[15]《兵经·辑》。

[16]《兵经·辑》。

[17]《兵经·结》。

[18]《兵经·结》。

[19]《兵经·结》。

[20]《兵经·能》。

[21]《兵经·驭》。

[22]《兵经·驭》。

[23]《兵经·驭》。

[24]《兵经·能》。

[25]《兵经·材》。

[26]《兵经·材》。

[27]《兵经·材》。

[28]《兵经·锋》。

[29]《兵经·镇》。

[30]《兵经·练》。

[31]《兵经·练》。

[32]《兵经·励》。

[33]《兵经·励》。

[34]《兵经·励》。

[35]《兵经·勒》。

[36]《兵经·勒》。

[37]《兵经·勒》。

[38]《兵经·恤》。

[39]《兵经·恤》。

[40]《兵经·争》。

[41]《兵经·争》。

[42]《孙子兵法·谋攻篇》。

[43]《兵经·争》。

[44]《兵经·先》。

[45]《兵经·先》。

[46]《兵经·智部》。

[47]《兵经·机》。

[48]《兵经·机》。

[49]《兵经·势》。

[50]《兵经·势》。

[51]《兵经·势》。

[52]《兵经·谋》。

[53]《兵经·谋》。

[54]《兵经·谋》。

[55]《兵经·计》。

[56]《兵经·计》。

[57]《孙子兵法·九地篇》。

[58]《兵经·巧》。

[59]《兵经·叠》。

[60]《兵经·叠》。

[61]《兵经·叠》。

[62]《兵经·智部》。

[63]《兵经·识》。

[64]《兵经·识》。

[65]《管子·地图》。

[66]《兵经·识》。

[67]《兵经·测》。

[68]《兵经·智部》。

[69]《兵经·智部》。

[70]《兵经·知》。

[71]《兵经·知》。

[72]《兵经·间》。

[73]《兵经·误》。

[74]《兵经·误》。

[75]《兵经·误》。

[76]《兵经·谨》。

[77]《兵经·秘》。

[78]《兵经·读》。

[79]《兵经·变》。

[80]《兵经·变》。

[81]《兵经·左》。

[82]《兵经·左》。

[83]《兵经·转》。

[84]《兵经·转》。

[85]《兵经·累》。

[86]《兵经·累》。

[87]《兵经·累》。

[88]《兵经·累》。

[89]《兵经·拙》。

[90]《兵经·拙》。

[91]《兵经·拙》。

[92]《兵经·拒》。

[93]《兵经·拒》。

[94]《兵经·拒》。

[95]《兵经·锐》。

[96]《兵经·锐》。

[97]《兵经·锐》。

[98]《兵经·空》。

[99]《兵经·空》。

[100]《兵经·分》。

[101]《兵经·分》。

[102]《兵经·分》。

[103]《兵经·顺》。

[104]《兵经·顺》。

[105]《兵经·顺》。

[106]《兵经·混》。

[107]《兵经·混》。

[108]《兵经·混》。

[109]《兵经·张》。

[110]《兵经·张》。

[111]《兵经·张》。

[112]《兵经·野》。

[113]《兵经·野》。

[114]《兵经·野》。

[115]《兵经·借》。(www.xing528.com)

[116]《兵经·借》。

[117]《兵经·借》。

[118]王余佑:《乾坤大略·跋》,《中国兵书集成》编委会编:《中国兵书集成》第四十一册,解放军出版社、辽沈书社,1995年。

[119]《乾坤大略·跋》。

[120]《孙子兵法·作战篇》。

[121]《乾坤大略》卷一《自序》。

[122]《乾坤大略》卷一《自序》。

[123]《乾坤大略》卷一《自序》。

[124]《乾坤大略》卷一《自序》。

[125]《乾坤大略》卷一《自序》。

[126]《乾坤大略》卷二《自序》。

[127]《乾坤大略》卷二《自序》。

[128]《乾坤大略》卷二《自序》。

[129]《乾坤大略》卷二《自序》。

[130]《乾坤大略》卷三《自序》。

[131]《乾坤大略》卷四《自序》。

[132]《乾坤大略》卷四《自序》。

[133]《乾坤大略》卷五《自序》。

[134]《乾坤大略》卷五《乘胜略地莫过于招降》。

[135]《乾坤大略》卷五《自序》。

[136]《孙子兵法·九地篇》。

[137]《乾坤大略》卷六《自序》。

[138]《乾坤大略》卷六《自序》。

[139]《乾坤大略》卷六《自序》。

[140]《乾坤大略》卷六《自序》。

[141]《乾坤大略》卷十《自序》。

[142]《乾坤大略》卷十《自序》。

[143]《乾坤大略》卷七《自序》。

[144]《乾坤大略》卷七《自序》。

[145]《乾坤大略》卷七《自序》。

[146]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71年。

[147]《乾坤大略》卷八《自序》。

[148]《乾坤大略》卷八《立国在有规模》。

[149]《乾坤大略》卷八《自序》。

[150]《乾坤大略》卷九《自序》。

[151]《乾坤大略》卷九《自序》。

[152]《乾坤大略》卷九《自序》。

[153]《乾坤大略》卷九《自序》。

[154]《乾坤大略》卷十《自序》。

[155]《乾坤大略》卷十《自序》。

[156]《孙子兵法·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157]《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总论》。

[158]《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第十一笈》。

[15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第十一笈》。

[160]《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总论》。

[161]《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62]《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63]《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64]《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65]《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6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卷四《公孙丑下》,中华书局,2006年。

[167]《戊笈谈兵》卷五上《形势更革第七笈》。

[168]《戊笈谈兵》卷五上《南北形势分论》。

[16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70]《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71]《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72]《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73]《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4]《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5]《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6]《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7]《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8]《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7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80]《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81]《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82]《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83]《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84]《吴子·励士》。

[185]《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86]《孙子兵法·行军篇》。

[187]《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88]《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8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90]《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191]《孙子兵法·行军篇》。

[192]《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93]《吴子·论将》。

[194]《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195]《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第十一笈》。

[196]《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97]《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98]《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19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00]《孙子兵法·谋攻篇》。

[201]《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02]《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03]《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04]《戊笈谈兵》卷八《黄尉李姜·尉缭子》。

[205]《戊笈谈兵》卷八《黄尉李姜·尉缭子》。

[206]《戊笈谈兵》卷八《黄尉李姜·尉缭子》。

[207]《戊笈谈兵》卷八《黄尉李姜·尉缭子》。

[208]《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司马法》。

[209]《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吴子》。

[210]《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1]《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2]《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上。

[213]《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4]《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5]《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6]《戊笈谈兵》卷七《司马吴孙·孙子》。

[217]具体论述参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218]朱逢甲编著,黄肃秋今译,黄岳校注:《间书·自序》,群众出版社,1979年,第187页。

[219]储道立:《〈间书〉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220]《间书》,第1页。

[221]储道立:《〈间书〉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222]《间书》:“子贡用间事见《家语》。”《家语》即《孔子家语》。子贡行间之事,《左传》和《史记》也有不少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223]《间书》,第6页。

[224]《间书》,第9页。

[225]《间书》,第14页。

[226]《间书》,第15页。

[227]《间书》,第16页。

[228]《孙子兵法·谋攻篇》。

[229]《武备志》卷一《兵诀评》。

[230]储道立:《〈间书〉述评》,《军事历史研究》1992年第2期。

[231]《间书》,第28页。

[232]《间书》,第187页。

[233]《间书》,第187页。

[234]《间书》,第25页。

[235]杜佑:《通典》卷一百五十一,中华书局,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