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发展及变革

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发展及变革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晋至南朝,是邛窑的初创期。现有考古证据表明,邛窑至少在东晋就拥有了成熟的青瓷生产技术,并在南朝时获得了极大发展。东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邛窑窑口是成都青羊宫窑。这种相似性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比如晋代至南朝期间,各地的瓷器底大都为饼足或平底,邛窑也同样如此。除此以外,德阳、成都等地的南朝墓葬中均普遍发现有青瓷。莲花是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的装饰纹样,这与南朝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

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发展及变革

东晋南朝,是邛窑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始烧于东汉青瓷开始在全国各地大量烧造。从东部沿海至长江中下游,再到黄河一带等地都有瓷窑分布。手工业发达的巴蜀地区也开始了青瓷的烧造。现有考古证据表明,邛窑至少在东晋就拥有了成熟的青瓷生产技术,并在南朝时获得了极大发展。其窑口众多,器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了本土特征的发端。东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邛窑窑口是成都青羊宫窑。

这一时期邛窑主要产品是单色釉的青瓷。晋代青羊宫窑瓷器釉色呈青黄、青绿或者青褐色。胎质较粗,呈黑、灰白、灰红等色。器物以生活实用器为主,碗、盘、盘口壶、鸡首壶、桥系罐等较为多见。器物造型与同时期越窑等产品相似,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种相似性也体现在器物造型上,比如晋代至南朝期间,各地的瓷器底大都为饼足或平底,邛窑也同样如此。这是因为此时期各地器物的烧装工艺多为无匣钵的叠烧法,器物间用垫具支撑间隔。为了使叠装器物的底部增加承受力,设计者采用了厚厚的平底(饼形),这样可以避免生坯变形。另外,与同时期的其他窑口一样,青羊宫窑使用了小方块瓷石支钉垫烧,因而碗内留下一圈密集的瓷方块。

南朝时邛窑的窑场明显增多,青羊宫窑、邛崃固驿瓦窑山窑、新津白云寺窑、大邑敦义窑、崇州天福村窑、江油九岭窑与方水窑[24]等。南朝的邛窑青瓷的釉色有青黄色、青灰色、黑釉、青绿色、青褐色等,并已出现了带乳浊状的青绿釉[25]。南朝时邛窑的胎色大多为灰黑,少数为灰白和灰红。胎面开始施化妆土。一般器物釉面只施设于器物上部约三分之二处,足部及底部无釉。器型与同时代南方诸窑口器物类似,如盘口壶和罐、四桥系壶、饼足碗等。邛崃固驿窑出土了盘口壶、敞口深腹饼足碗、敞口尖唇斜直腹饼足碗、敞口深腹小饼足碗,直口直腹饼足杯等。其中,盘口壶与青羊宫窑的早期(南北朝)盘口壶形极为相似(图2-4)。除窑口的出土器物以外,四川各地的南朝墓葬中也普遍发现了青瓷,这些器物表明四川青瓷除了具有普遍性的时代特征外,还具有本地特点。如彰明县(今江油市)常山村崖墓中出土了双鸡首装饰的壶,鸡首流嘴上翘,其壶合股柄的上端做成熊头双足蹲抓盘口,在并列的双鸡头壶下,贴饰一个小圆饼,饼下刻向外延伸的四条放射式短线、点线[26]。这与其他地区的鸡首壶有很明显的区别。还有昭化(今广元市)等地出土的四系扁圆鼓腹罐、四系大口罐以及盘口壶、唾壶和盏等,富有地方特色之器物,应是本地产品[27]。除此以外,德阳、成都等地的南朝墓葬中均普遍发现有青瓷。

图2-4 南朝晚期 绿釉莲花纹壶墨线图(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纹样有刻画的弦纹和莲花纹。青羊宫窑出土了带有莲花纹的碗、瓦当等器物,莲瓣肥厚、瓣心起脊,纹饰优美[28]。这些都与江南越窑、德清窑等早期青瓷的装饰风格类似。莲花是南朝青瓷中普遍使用的装饰纹样,这与南朝佛教盛行有密切关系。在邛窑南朝青瓷中,还出现了高足杯上的花心状联珠纹彩绘[29]和少量的单色草叶纹等彩绘装饰(图2-5)。

图2-5 南朝“永元”字黑彩四系壶展示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