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基本要求与全面定义

健康:基本要求与全面定义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健康是人的基本要求,不管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任何人与群体都应该具备健康,享有健康。这是最新界定,认为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健康:基本要求与全面定义

关于健康的概念,学术界有不同认知和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健康定义,有如下几类:

一是“没有疾病说”。也就是说,人体机体处于一种正常运作的状态,身体内部没有任何疾病产生,处于一个没有疾病的良好状态。中国经典文献《辞海》对此有过研究,其中给出的健康定义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这是传统的健康观,认为身体健康是个体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个机体功能与状态良好。一句话,健康就是“无病、无残、无伤”。

二是“身心健康说”。现代养生学者宋一夫率先对健康认知做了大胆突破,基于心理角度做了分析,认为“养生之前必先修心”,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同等重要。至于什么是心理健康,学术界又有不同界定,如王斌(2006)认为心理健康内涵宽泛并且比较复杂,是一个综合概念;徐传青、陈文钊(2000)认为只有满足三个标准,才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这三个标准是:一是有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二是人际交往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够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三是有生活目标,积极进取;二是赵锡冯(2007)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上具有一种高效、满意、持续的状态[9]。此概念促进了人类对健康的认知,对健康的机理有了更深入的探究,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个体如果心理状态不佳,长期下去会出现焦虑、紧张等,导致内分泌紊乱或自主神经紊乱,抵抗力下降,影响健康水平;反之,个体即使有病,如果心理乐观,痊愈时间会大为缩短,身体会逐渐由衰弱转为强壮。

三是“三维和谐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也发生着重大变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什么是健康给出新的定义,认为“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10]。也就是说,所谓健康就是不但躯体没有疾病,在心理上没有不良反应,还要在社会适应方面呈现良好状态,即“个体在环境适应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与社会发展达到协调的进程”[11]

四是“权利说”。认为健康是人的基本要求,不管种族、宗教、政治信仰和经济状况,任何人与群体都应该具备健康,享有健康。

五是“权利与义务说”。朱素蓉、王娟娟等(2018)认为健康不仅仅是一种基本权利,也是一项人类最基本的义务[12]

六是“四维和谐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89年提出新的观点,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几个层面;也有学者认为健康包括身体、精神、环境和社会方面的综合适应和谐。

七是“五维和谐说”。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身体、情绪、社会、智力和心灵五个方面的和谐。(www.xing528.com)

八是“六维和谐说”。丁小宸(2018)认为在现代社会,健康必须体现在身体、心理、社会、道德、心灵、环境六个方面,并且在各个方面要呈现出协调状态[13]

八是“多维和谐说”。这是最新界定,认为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九是“资源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人类认识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概念,认为健康是一种生活资源,是个体处理压力与实现某种愿望的一类能力[14]

十是“生活方式说”。Schroeder S.(2013)等学者的观点比较“大胆”与“前卫”,认为健康不是没有生理疾病,而是可以容许伴有身体疾病,甚至有时候可以有不治之症,但必须是有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身心功能正常,即具有功能性健康[15]。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只有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个体才可以精力充沛、心情愉悦地从事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发展,学术界对“健康”一词的界定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性、阶段性、演化性特点,最初强调肉体无疾病,目前强调整体和谐。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所谓“健康”是一种身体系统的整体良性运行状态,评价健康与否的标准具有综合性、多维性,健康不但是指身体没有任何形式的生理疾病,还包括心理、精神、社会、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和谐平衡。具体判断依据很多,包括:精力充沛,身体很有活力,不感到疲劳;睡眠良好,没有失眠多梦现象;器官功能良好;外表肌肉、头发、牙齿等完整良好;心理无疾病,没有紧张、焦虑等状态;人际关系良好,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较好;价值观符合社会发展与时代需要,不偏激,不固执。

表绪-1 健康概念内涵演化示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