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标特征及其管理功能

目标特征及其管理功能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现总目标。(三)目标管理的功能目标是人的奋斗方向和目的,不仅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具有多种管理功能。目标这种内在的引发作用和驱使作用,就是目标的启动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激励功能。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于其管理过程的自我控制。

目标特征及其管理功能

目标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目标的激励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保证实现总目标。其核心就是明确和重视成果的评定,提倡个人能力的自我提高,其特征就是以目标作为各项管理活动的指南,并以实现目标的成果来评定其贡献大小。

(一)目标的特征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它维系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即具有维系组织各个方面关系、构成系统组织方向核心的作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目标,目标的种类非常多,但归根结底也具有一般性的表现,具体如下:

1.主观性

目标是对活动预期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主观意识形态。以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现实的程度,可分为必然目标、或然目标、不可能目标。

2.方向性

目标总是遵循客观规律、指向未来而设计的。托幼园所的工作目标,体现着托幼园所的性质和任务,制约着托幼园所工作的进程和发展方向,指引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朝着预期目的而奋斗。

3.现实性

目标的价值性、可操作性构成了目标的现实性。从现实目标满足期望程度看,有理想目标、满意目标、勉强目标和不得已目标。

4.社会

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社会精神、社会价值和社会前进的趋势。它由人来制定,但必须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保证目标正确性的前提和基础。幼儿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教育活动、管理活动的方式都受到社会要求的制约,并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目标具有社会性。

5.实践性

目标具有为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的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目标。

6.多样性

个体需求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目标的多样性。在众多目标中,目标有主目标与次目标之分。主目标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的某一行动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具有根本性。而其他同时可以达到的效应,则为次目标。了解目标的多样性,有助于领导正确地确定目标和充分发挥目标的作用。

(二)目标管理的主要特征

①强调活动的目的性,重视未来研究和目标体系的设置。

②强调用目标来统一和指导全体人员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组织的整体性和行动的一致性。

③强调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www.xing528.com)

④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⑤强调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管理绩效,以保证管理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目标管理的功能

目标是人的奋斗方向和目的,不仅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具有多种管理功能。目标管理的功能主要表现如下:

1.启动功能

确立正确的目标,显示着管理者尤其是决策者主导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自觉意识,反映着他们追求理想结果的强烈愿望。科学可行、清晰明确、广泛认同的工作目标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对人们的具体行动具有引发和推动的作用,能够促进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发努力。这是一个由需要而产生动机并变为行动的过程。目标这种内在的引发作用和驱使作用,就是目标的启动功能。

2.导向功能

目标能起到指南作用。没有明晰而正确的目标,就没有实际有效的行动。目标的明确度与管理的成效是成正比的。科学可行的目标有一种内驱力,推动组织成员为实现目标而努力。自觉的目标意识支配着集体或个体的行为方向,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情绪和实践活动。在管理过程中,目标发挥控制和调节作用,能促使教育活动和人的行动沿着既定方向健康发展。

3.激励功能

激励是指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一种推动力。它不仅取决于需要、动机的驱动,而且取决于人对目标的期望程度。目标越具有深刻意义和价值,越能激励人的需要、动机和期望,不断强化人们积极努力的自觉程度,汇成强大能量去实现最终目的。目标管理所确立的工作目标,只有将目标的可行性与挑战性结合起来,才能使人们为实现目标积极进取,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寻求新的更高的起点,朝着确定的目标更加积极努力地工作。

目标管理在组织内部建立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目标体系,而这种体系把员工有机地组织起来,使集体力量得以发挥,同时目标管理自我控制化、成果管理目标化。预算目标管理事实上是一种总体的、民主的、自觉的和成果的管理。正因为如此,它体现了目标管理的如下激励功能。

①亲自参加目标制定的激励功能。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激励功能。弗鲁姆在期望理论中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和达到一定的目标,此目标又对激发人的动机有影响。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和期望概率。期望理论揭示了一个规律:个人对目标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到他的实现目标的动机和行为。因为目标是靠每个成员去达到的,从目标管理的特点来看,如果目标是个人自己亲自制定的,对其又充分地理解,个人主观上认为达到目标的概率很高,同时足够重视,这样个人总是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达到预期的目标,就会很有信心,并激发出很强的工作力量,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

②自我控制的激励功能。目标管理的一大特点在于其管理过程的自我控制。在目标体系组织实施过程中,组织各个部门、各个成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明确自己的职权、职责和工作的具体任务,可以通过比较实际结果和目标来评估自己的绩效,以便作出进一步改善,在工作中实现自我控制。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代替上级主管压制性的管理,能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工作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正如德鲁克所说,目标管理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它使我们能够运用自我控制式管理来代替别人统治的管理。

③责任感意识的激励功能。目标管理之所以得以发挥作用,还在于它大大增强了下属的责任感,而责任感又是一个巨大的激励因素。要充分发挥下属实现目标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其责任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人是有责任感的,只要环境适当,人不仅会承担责任而且还会追求责任。增强下属责任感的手段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最有效的是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实行这些手段。实现自我控制式管理有利于增强下属责任感,进而促使下属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所以,增强责任感是自我控制的一种延伸结果。现实管理实践中的目标管理,由于它未采用自我控制式的管理,因此,它不具有责任感的激励作用,只能依赖强制性管理手段来实现目标,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仍处于压抑状态。

4.聚合功能

目标越明确,越能反映出人们的共同愿望,聚合作用就越大。在目标管理中,只有把每个人、每个组成部分的积极性、努力程度和力量都联结聚合起来,使之处于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状态,工作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才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5.衡量功能

目标管理以确定总体目标为开端,以评估目标的达到程度及成效为终结。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有检查、考察、测量、分析和总结的环节。目标在总结检查时起到了标准作用,就在于目标规格具有内在的衡量功能。目标是部门、个人工作进行评价管理工作的尺度。目标的衡量作用可使领导在评价中减少主观性,增强客观公正性,也可增强全体教职工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评价的意识与操作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