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就动机的组成与作用: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内驱力的变化

成就动机的组成与作用: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内驱力的变化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等几部分组成。成就动机中的这3个组成部分,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学生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侧重。附属的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导地位,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成就动机中是主要成分。到少年期、青年期,附属的内驱力仍是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但驱力强度减弱,而且,来自同伴的赞许、认可、评价逐步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

成就动机的组成与作用:认知、自我提高及附属内驱力的变化

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等几部分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是以求知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这种内驱力多半是由好奇内驱力、探究、操作、领会等心理因素派生的。认知内驱力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学习的成功经验又会增强认知的内驱力,如此循环往复。一般认为,它可能成为学习中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这种动机作用指向面临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追求的目标,并且认知需要的满足是由学习本身即获得知识和成就提供的,因此属于内部动机作用。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以在集体中赢得地位并在他人心目中受到新生作为目标的内在驱动力量。这种内驱力实质上是一种为自尊而奋斗的竞争力量。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想超过另人的愿望,总想干得更出色些,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有竞赛的学习比无竞赛的学习效率要高,适当的失败威胁也可促使学生认真剖析原因、正视弱点,从而倍加努力、避免失败。然而,过多的失败体验会使学生丧失自尊心,产生焦虑、羞愧情绪,以致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信心。由此可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与认知的内驱力不同,它不是直接指向活动的任务和活动的目标,而是指向在集体中和他人心目中赢得怎样的地位,因此它属于外部动机作用。(www.xing528.com)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教师、家长和同伴们的赞许、认可而表现出搞好学习、做好工作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驱使行为获取成就,它不是指向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的,也不是指向自我提高,而是指向对长者和同伴在感情上的依附,例如学生乐意听从他所喜欢的老师的教导,并积极地按老师的指导去做。学生得到教师、父母、同伴的赞扬,不仅能显示自己在所归属的集体中处于优越地位,还意味着与这些成员之间保持着亲密的、受宠爱的情感关系。学生为获取成功而尽的努力的程度在一般情况下是与从长者和同伴身上赢得赞许和认可多少成正比例的。富于附属内驱力的学生能努力学习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因为他们有获得赞许进而受宠爱的意向,力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对他们提出的标准和期望,缺乏附属内驱力的学生情况正相反。

成就动机中的这3个组成部分,在学生活动中的作用随着学生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侧重。在一般情况下,认知的内驱力的作用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附属的内驱力在小学生中占主导地位,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成就动机中是主要成分。到少年期、青年期,附属的内驱力仍是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但驱力强度减弱,而且,来自同伴的赞许、认可、评价逐步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在青年和成人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必须把社会责任和社会理想结合起来,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才能促进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