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变化影响及研究进程

认知变化影响及研究进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学界对生产力的中国化路径采取了厚此薄彼的态度,即学习和介绍苏联的生产力理论,抨击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理论与实践。时代主题的这种变化也改变了我国理论工作者的眼界和方法。

认知变化影响及研究进程

三、对时代主题认知的变化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中国化的具体路径

在生产力观中国化的问题上,我国学界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也把握住了国际格局。这种视野和格局,与我国对时代主题的认知变化息息相关。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两极对立格局的形成,使我国认为存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可能。由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学界对生产力的中国化路径采取了厚此薄彼的态度,即学习和介绍苏联的生产力理论,抨击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理论与实践。当时,除了学习一些学者经典的生产力理论之外,苏联的康斯坦丁诺夫[2]、微·阿·弗明娜[3]、P.F.尤金[4]、格列吉尔曼[5]等人的生产力著作也成为中国人学习的版本。此外,许多刊物还专门介绍了苏联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如,1952年,《世界知识》专门发文介绍了苏联生产力[6]的发展状况;1953年,《科学通讯》介绍了苏联发展生产力的专门机构,[7]该杂志在1958年继续发表文章,介绍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成就。[8]应当说明的是,学界在当时也提及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但是抨击的居多,客观介绍的少。如,《穷途末路的英国经济[9]、《从美元荒到原料荒》[10]、《阿尔巴尼亚和比利时工业发展的对比》[11]等,这些文章的共同特点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否定,对社会主义制度则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当然,这种肯定和否定带有典型的绝对和武断性,认为凡是社会主义的就都是好的,凡是资本主义的就都是坏的。

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的不断暴露,以及中苏之间友好关系的破裂,我国对时代主题的认识进一步发生转变,认为有可能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由于有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及世界上提倡和爱好和平的力量的存在,因此,世界的和平发展存在着现实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学者对生产力研究的范围以及研究的视角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把目光由仅仅关注苏联转向了世界各国。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学者对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持批判态度的仍然居多,但是也有客观介绍美国和日本经验的文章。如,《日本使用多孔喷嘴的情况》[12]、《美国棉花原种的生产方法》[13]等,这些都是比较客观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文章。(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意识到大规模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时代潮流。这一认识使我国学者研究生产力的视角和对象进一步全球化,也更为客观,更为学术化。我国在这一时期对苏联、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生产力发展经验的介绍和研究非常多,关注的目光也进一步放在了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后起国家,如《韩国的科技战略和中韩科技交流的前景》[14]、《韩国技术引进的回顾、前瞻与思考》[15]、《新加坡经济起飞与教育[16]等。在这些介绍各国生产力发展的文章中,介绍各国生产力发展经验的文章居多,批判性的文章则减少。这是由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历史起点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次的历史运动,不仅没有使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得到根本提升,人民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要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满足,而西方发达国家尽管有经济危机,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却比中国高。这种客观现状决定了理论界把西方生产力的发展经验作为学习的对象也就是势所必然。

21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不过这个时代主题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尤其是国际上的发展观已经由单纯追求数量的变化转变为追求质态的提升。时代主题的这种变化也改变了我国理论工作者的眼界和方法。

这一时期,学界对生产力的关注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单纯经验学习层面上升为反思和批判层面。学界对当代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了探索,以寻求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方法和机制。在这一时期,学界开始对西方牺牲环境和能源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批判,并且结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并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进行了现代化的理解,如王征国的《新生产力论》[17]、王鲁娜的《生态生产力研究》[18]等,这些著作都是对转变传统发展路径的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