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与优化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与优化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姚耀军就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概况和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表现出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金融中介功能弱化等特征。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创业、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情况如图4-4所示。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的分析与优化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姚耀军(2006)就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的概况和分析,认为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表现出农村货币化程度加深、金融机构财务状况不佳、农村信用合作社处于垄断地位、金融中介功能弱化等特征。我们主要从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正规金融机构(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合作基金会、个人借贷),如图4-3所示。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正规金融机构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金融机构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合作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以2014年为例,这三家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总量占全国金融机构支农信贷资金总量的93.7%。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我国农村地区正规金融发展对农民创业、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

图4-3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我国农村贷款在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贷款等于农业贷款与乡镇企业贷款之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采用“农村贷款/农村GDP”表达。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情况如图4-4所示。

图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变化情况

由图4-4可以看出,我国农村贷款余额整体呈递增趋势,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呈下降趋势。从金融发展规模指标看,1990—1995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先缓慢递增,从1992年开始呈明显下降趋势,1996年达到谷底,之后开始迅速上升,在2003年基本恢复到1994年的水平,在2003年之后缓慢下降,农村金融机构的“抽水效应”较为显著。虽然农村贷款规模逐年扩大,但相对于农村GDP总量而言,还不足够,说明农村贷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还远远不够。(www.xing528.com)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农村贷款结构的变化可以反映农村贷款的投向。这里采用乡镇企业贷款与农村贷款的变化情况反映农村金融发展结构的变化。

由图4-5可知,我国农村贷款余额中的乡镇企业贷款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353.4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2657.4亿元。然而,我国农村乡镇企业贷款占农村总贷款的比例从1998年开始缓慢下降,到2007年逐渐稳定,从2007年到2014年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我国对农村乡镇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相对不足,国家提出的农村金融普惠战略并未得到良好落实。

图4-5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变化情况

(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指农村金融机构将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贷款的效率,因此,我们采用农村存款总额与金融机构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贷款总额之比来衡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由图4-6可知,我国农村存贷款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比较低,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的资金外流现象严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在地域上表现非常明显,特别是中西部劳动力前往东部地区务工,他们的收入通过金融机构回笼到了经济发达地区,这样农村地区的发展缺乏充足的资金供给,出现了恶性循环,难以找到解决的出口。

图4-6 我国农村发展效率变化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