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叙事学中的人物行动与角色分类

叙事学中的人物行动与角色分类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文我们介绍了叙事学对情节结构的相关研究,情节也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表面看来不同的故事归纳为同类故事,不同人物因其类似的行动也可归为同类人物。简单来说,人物行动论主要根据人物在情节框架中的行动方式,将人物抽象概括为主人公、反对者、辅助者等几种基本类型。相对于人物行动论,人物特性论的研究更为丰富和充分,应该说这也和小说研究的传统有关。

叙事学中的人物行动与角色分类

在情节型叙事作品中,人物是动作的执行者,在情节的框架中行动,分析人物时主要依据人物的行动说明人物的特征,或者说,依据“人物做什么”来描述人物属性和划分人物类型。

前文我们介绍了叙事学对情节结构的相关研究,情节也是人物活动的舞台。下面以法国叙事学学者A.J.格雷马斯所概括的情节结构为例,来考察在此情节结构中如何描述人物属性以及划分人物类型。格雷马斯将情节结构概括为主人公为了达成愿望与目的而进行的努力。在目的实现(或未实现)的过程中,促进主人公达成愿望的被称为辅助者,阻碍主人公达成目的的被称为反对者。按照这一理论,可以将表面看来不同的故事归纳为同类故事,不同人物因其类似的行动也可归为同类人物。

下面结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具体分析一下成长型故事中人物的特点。尽管不同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各有不同,却总是由相似的几类人物构成。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主人公(“我”)、目的(想跟伙伴们爬悬崖,甩掉胆小鬼的帽子,变得勇敢)、辅助者(父亲,当“我”因恐惧在悬崖上下不来时,父亲帮助我顺利走下悬崖,让“我”体会到了成就感);又如《唯一的听众》一文,主人公(“我”)、目的(想拉好小提琴)、反对者(妹妹和父亲,嫌“我”拉得不好听)、辅助者(老人,实际上是一位音乐学院的老教授,用欣赏与陪伴的方式帮助“我”提高了拉琴水平进而获得自信);《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主人公(“我”—小英子)、目的(上学和生活中遇到的麻烦或困难需要克服)、辅助者(爸爸引导小英子用硬着头皮闯过去的方式来克服困难、解决麻烦)。

从人物的角度来看成长型故事,主人公多为未成年人,在某些能力或精神方面需要提升与支持,不管是文中的父亲还是老教授,这些人物都对主人公实现目的起到辅助作用,帮助主人公实现目标,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当然,成长型故事中的主人公也不一定仅是青少年,如《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是唐僧师徒四人,他们各自都在取经路上获得了成长。(www.xing528.com)

简单来说,人物行动论主要根据人物在情节框架中的行动方式,将人物抽象概括为主人公、反对者、辅助者等几种基本类型。情节型叙事作品更突出人物在情节框架中的行动,因此,从命名上往往就能判断是否为情节型作品。情节型叙事作品常以与情节密切相关的情境、线索或重点情节为题,如《散步》《斑羚飞渡》《走一步,再走一步》《唯一的听众》《智取生辰纲》等。当然,在情节型叙事作品中,有时也包含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刻画,人物型叙事作品有时也会通过行动来表现人物的品质或特点,因此,两者并不总是泾渭分明。

相对于人物行动论,人物特性论的研究更为丰富和充分,应该说这也和小说研究的传统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