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宏观审慎政策的机构安排及优化方案

宏观审慎政策的机构安排及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央行或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委员会中设立金融稳定职能部门,负责监测分析系统性风险并对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可以为有效宏观审慎政策提供支持。第二种是“半硬性权力”,即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可以对其他监管部门提出正式政策建议,且监管部门须服从建议或做出解释。第三种是“软权力”,即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可以提出政策建议、发出警示或表达观点。

宏观审慎政策的机构安排及优化方案

(一)政策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和职责

虽然各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差异说明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目前公认,应该将宏观审慎管理职能明确赋予某一决策机构,确定其政策目标和权力。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央行由于具备专业知识、采取政策措施的内在动力和独立性,在宏观审慎政策制定中扮演重要角色。可采取的模式包括由央行董事会(或行长)直接制定宏观审慎政策,由央行行长担任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委员会主席,明确赋予央行向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的权力,或确立央行在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中的主导地位等。在央行或宏观审慎政策制定委员会中设立金融稳定职能部门,负责监测分析系统性风险并对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可以为有效宏观审慎政策提供支持。

(二)政策制定机构相关权力(www.xing528.com)

为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应明确赋予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相应的权力,主要包括:从其他部门获取信息、弥补数据缺口的权力;影响监管政策实施和调整的权力;影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认定的权力;以及建议调整监管范围的权力等。权力强度上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硬性权力”,即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能够直接运用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或指导其他监管部门的行为。这一模式可以有效减少政策落实阻力。第二种是“半硬性权力”,即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可以对其他监管部门提出正式政策建议,且监管部门须服从建议或做出解释。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在保持监管部门独立性的同时,提高宏观审慎政策建议被执行的概率。第三种是“软权力”,即宏观审慎政策制定机构可以提出政策建议、发出警示或表达观点。单独的“软权力”不足以构成有效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须与其他权力配合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