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炎年间抗战与求和的路线斗争

建炎年间抗战与求和的路线斗争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战、守、和的战略方针问题,以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为首的主和派与以李纲、宗泽为首的主战派的矛盾很快凸显出来。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首要分歧是对金方针问题。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另一个重要分歧在于对民间抗金武装的认识。黄潜善、汪伯彦等却认为,民间抗金武装是“盗贼”,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建议高宗罢免各路义军领袖。建炎初年,高宗仓皇逃窜,不停遣使向金求和,自然无心组织有效的防御,更不用说收复失地。

建炎年间抗战与求和的路线斗争

南宋建立伊始,宋高宗着手任命宰执,组建中央政府。鉴于李纲开封保卫战中的功勋和声望,高宗任命他为右相,八月,升任左相,以黄潜善为右相,以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围绕战、守、和的战略方针问题,以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为首的主和派与以李纲、宗泽为首的主战派的矛盾很快凸显出来。

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首要分歧是对金方针问题。李纲在拜相次日便上书高宗论十事,其中第一项即“议国是”。他说:“和、战、守,三者一理也。虽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则何以战?虽有坚甲利兵,弗能战也,则何以和?以守则固,以战则胜,然后其和可保。不务战守之计,惟信讲和之说,则国势益卑,制命于敌,无以自立矣。”他认为:“为今之计,莫若一切罢和议,专务自守之策。而战议,姑俟于可为之时。”[115]至于靖康被掳的徽、钦二帝,只要国势强盛,不待迎而自回,否则,即便卑辞厚礼,也无济于事。[116]李纲的主张从现实出发,强调“自治”“自守”,待准备充分再大举反攻。当时,金军仅占领了河东、河北十余个府、州、军,“自守”就是积极争夺和巩固中原地区。但是,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却没有抗金的勇气和决心,企图用妥协投降换得一席之地。他们声称,二帝被掳在金,坚持抗战会使二帝遇害,因此不断以“通问二帝”为名,派使者到金朝试探,希望据“靖康誓书”,与金画河为界。

主和派与主战派争执的另一个焦点是建都问题。黄潜善、汪伯彦等主张“巡幸东南”,将都城迁至建康(今江苏南京)。李纲则认为,开封是“宗庙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不宜轻言放弃。开封战后残破,可以长安为西都,襄阳为南都,建康为东都,使金人难以选择进攻目标。宗泽则主张高宗驻跸长安,以系天下之望。建都之争的实质并非哪个城市之争,而是放弃中原还是坚守中原的路线之争。

主和派与主战派的另一个重要分歧在于对民间抗金武装的认识。在金军内侵过程中,各地民众纷纷武装起来,形成了很多支大大小小的义军。李纲、宗泽认为,两河地区的义军是实现中兴的根基,应给予鼓励和扶持。黄潜善、汪伯彦等却认为,民间抗金武装是“盗贼”,是朝廷的心腹之患,建议高宗罢免各路义军领袖。

在李纲的坚持下,南宋做了一些抗金部署,以张所为河北西路招抚使,以傅亮为河东经制副使,以宗泽为东京留守,以范讷为南京留守,以钱盖为陕西经抚使。同时,分派数军北进,收复了河间、雄州、滋州、相州等地。李纲还提出了其他一些加强战备的主张,如,在河北、河东建立藩镇;沿河、沿淮建置帅府,分守要点;治城壁、修器械、教水军、习车战,阻遏金军南下;在两京、关陕及河北流民中募兵各十万人,轮番戍卫行在;购置马匹以扩充骑兵;号召民间组织“忠义巡社”,劝富民出钱助军,等等。但是,由于宋高宗、黄潜善等坚持逃亡东南,主和派很快占据上风。他们攻击李纲“为金人所恶,不宜为相”,指责“募兵、买马”等为“骚扰”,李纲任宰相仅七十五天就被罢免,宋高宗率南宋朝廷逃至扬州,相当于放弃了中原地区。(www.xing528.com)

李纲被罢,宗泽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从建炎元年(1127)六月到翌年五月,宗泽先后二十四次上书,请求高宗回銮开封,主持抗金大计。他在建炎二年(1128)五月上书,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臣自留守京师,夙夜匪懈,经画军旅,近据诸路探报,敌势穷促,可以进兵。臣欲乘此暑月,遣王彦等自滑州渡河取怀、卫、浚、相等处,遣王再兴等自郑州直护西京陵寝,遣马横等自大名取洺、赵、真定,杨进、王善、丁进、李贵等诸头项各以所领兵分路并进。既过河,则山寨忠义之民相应者不啻百万,契丹汉儿亦必同心歼殄金人。”[117]然而,宗泽的呼吁并未唤得高宗回銮,他积忧成疾,抱恨而亡,临终“连呼‘过河’者三”。

宗泽去世后,宋廷以杜充继任东京留守,诫以“遵禀朝廷,深戒妄作,以正前官之失”[118]。中原战势急转直下,金军很快控制了河北、河东以及中原地区。李纲去位,宗泽去世,标志着主战派在路线之争中失败,直接导致了南宋偏安东南的结局。正如吕中在《大事记》中所说:

中兴之初,纲在内,泽在外,此天拟二人以开建绍之业者也。而纲为汪、黄所沮,才七十五日而去位,岂非天耶?泽为汪、黄所沮,未及一年而愤死,又岂非天耶?纲罢而汪、黄相于内,泽死而杜充继于外,天下事一变矣。纲在位,则措置两河,兵民稍集;纲去,则经制、招抚罢,而两河无兵矣。纲在位,则伪臣叛党,稍正典刑;纲去,则叛臣在朝,而政事乖矣。纲在,则泽志行;纲去,则泽志沮。泽在,则盗可为兵;充守,则兵皆为盗。泽在,则粘罕逃遁;充用,则金至维扬矣。内无纲,外无泽,此建炎之失其机,则汪、黄二人为之也。[119]

中将建炎失机的责任加诸黄潜善、汪伯彦,并不公允。实际上,宋高宗才是主和派真正的首领。建炎初年,高宗仓皇逃窜,不停遣使向金求和,自然无心组织有效的防御,更不用说收复失地。建炎四年(1130),张浚发起经略川陕的攻势行动,但由于战略指导的失误,在富平之战中惨败,金军乘势尽取关中之地。偏守江淮以南,成为南宋疆域的基本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