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潜研家学:钱绎的学术贡献及文献著述

潜研家学:钱绎的学术贡献及文献著述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潜研家学·钱先生绎》:钱绎,初名东墉,字子乐,一字以成,号小庐。尝与绎、侗及同县秦鉴勘订《郑志》,又与绎、侗、鉴及桐乡金锡鬯辑释《崇文总目》,世称精本。[2]《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经籍考四》:《方言笺疏》十三卷,钱绎撰。钱绎《方言笺疏自序》:《方言笺疏》之作也,余弟同人实首创之,未及成而即世。时咸丰建元辛亥仲春嘉定钱绎自序。

潜研家学:钱绎的学术贡献及文献著述

《清儒学案》卷八十四《潜研学案下·潜研家学·钱先生绎》:钱绎,初名东墉,字子乐,一字以成,号小庐。诸生。少承家学,尝以诸经句读征引家互有异同,据武亿《经读考异》,参稽群籍,为《十三经断句考》。弟侗治《方言》,未竟而卒。先生取其遗稿,删补厘正,为《方言笺疏》。又著《尔雅疏证》、《说文解字读若考》、《字诂类纂》并《释大》、《释小》、《释曲》诸篇,触类引申,时称精博。工诸体书。卒年八十。

清史稿·儒林二》:东垣与弟绎、侗,皆潜研经、史、金石,时称“三凤”。尝与绎、侗及同县秦鉴勘订《郑志》,又与绎、侗、鉴及桐乡金锡鬯辑释《崇文总目》,世称精本。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绎,初名东墉,字以成。少承家学,尝以诸经句读征引家互有异同,据武臆原本参稽群籍,折中至是,为《十三经断句考》。又著《方言笺疏》十三卷,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字,字虽无定而音理可推。是书于展转互异处,寻其音变之原,古人以声释文之旨于斯大启。他著有《说文解字读若考》三卷、《阙疑补》一卷、《释大》、《释小》各一卷、《释曲》一卷、《训诂类纂》[1]一百六卷。[2]

《清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六十《经籍考四》:《方言笺疏》十三卷,钱绎撰。绎初名东墉,字以成,一字小庐,江苏嘉定人。

李兆洛《养一斋文集》卷三《钱子乐〈十三经断句〉 序》:授句读,童子师事也,言学者或略焉。夫经之为书,托于文字,传于声音,显于训诂,定于章句。因文以记音,音别而后求训焉;累文以成句,句别而后求章焉。独文为训,连文而殊,孤句立解,累句而异。句者,文字、声音、诂训之会,而发挥事理,斐然成章之所始也。故大学始事即曰离经。离之而后能合之也。独字不可诵,句而后可诵,声之引也。声之引资乎气,当讽诵时,缓急出入,周疏迟速,高下之节出焉,而气随之,而心之解悟因之。善讽诵者,句读明而义理自见,入于耳而不烦于言,气为之也。气之所为眇矣,能授诸神而达之于心。古人诵诗,即以学乐。即诗之句读,而乐之曲直、繁缛、节奏一以贯之也。古人之文如其口语,句读即其辞气云尔。辞气得,则诵其文如闻其语。故殷盘周诰号为诘屈,讽诵之久,心神爽然,有心能领之而口不能传之者焉。至于义理之释,凭于字句,一字之上属下属,一句之或绝或连,其差甚微,违迕斯大。刘歆《移让博士》已有分文析字之讥。虎观诸儒,此类弥广。康成以下,经师竞出。新致几于望文生义,各以意属,而持之成理,或末师贤于往故,此又多师之藉也,而徒以为童子师之事乎哉?众家泛滥,荟萃为难。钱君子乐综而辑之,条流既通,探索皆遍,其所依正,必衷于当,可以审疑似,辨异同,寻古师之真,启方来之悟,裨益于讲贯者多矣。曩吾友庄君卿山欲成《十三经异文》一书,本之《释文》,旁诹诸家,断自唐以上形声之异,皆备著之,惜其中道赍志。先生此书已将断手,或更策高第弟子集录而订成之,则小学之支裔,备治经之纲领,揭当贤于梳栉服、贾,爬罗崔、庾,为一家之学者,谬附起予,幸垂心焉。

钱绎《方言笺疏自序》:《方言笺疏》之作也,余弟同人实首创之,未及成而即世。其本藏之箧笥者,十有余年,及赋梅侄弱冠后,始出以示余。余阅其本,简眉牍尾,如黑蚁攒集,相杂于白之中,几不可复辨。余悯其用力之勤,而惧其久而散佚也,乃取而件系之,条录之,凡未及者补之,复出者删之,未尽者详之,未安者辨之,或因此而及彼者,则触类而引伸之。譬之筑室,其基址、材木、陶埴之资,则同人已具之。若阴阳向背、体立覆盖、墙垣黝垩、户牖门橛,则予实成之。竭数年心力,始得脱稿。自后时加厘正而涂乙篡改者,又十之六。书成后,间嫌有繁冗处,思欲更为删节,重复抄写。多事卒卒,殊少暇晷,兼之手战目眩,不能捉管,盖是时余年亦已耄矣。同邑吴子啸庾,与余为忘年交,于侪辈中独好训诂之学。余出此稿示之,嘱为参订,颇有条理,且录清本贻余,后为寿阳祁相国索去。吴子又为余录有此本,我子孙其弆之,毋任鼠伤虫蚀也。昔毛西河有弟纂《易传》,未卒业而殁,西河为续成之,今所传《仲氏易》即其本也。余之学视西河,无能为役,而事适相类,亦愈以增鸰原之戚矣。爰述其缘起,及成书之本末如此。时咸丰建元辛亥仲春嘉定钱绎自序。(www.xing528.com)

毛岳生《方言笺疏序》:嘉定钱少詹事辛楣先生,问学闳深,达于天人,为海内硕儒。先生之弟可庐征士三子,长既勤东垣,次子乐绎,季同人侗。俱有文行,余皆识之。而与子乐尤习。子乐以开敏之材智,承家学之渊源,究穷经术,先后成《十三经汉学句读》、《孟子义疏》。又与弟同人疏扬子《方言》,都二十余万言,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又工篆、隶、真书,当其雅质,往往不愧汉、唐人。性和易谦慎,长者多言其似少詹事、征士二先生。先大父简州公与二先生交厚,先子又学于少詹事,子乐固余丈人行,年齿又长,而素重余。自少至今,讲说日亲,遂成故旧。余屡远游,以性寡合,知友不过数人,家居则惟子乐、敦夫、子仁、子劭、子仁之兄损之丈与贤子潜夫而已。子仁家西溪上,与子乐诸贤居近。余居城中,少远。远游归,辄主子仁家。子仁昆仲父子喜宾客谈燕,诸贤亦乐就,余益往复论辨理道文学,务穷极奥赜浩博。或不合,率固争执不下,气至理得,则又互规美矜异。酒酣,则间纵谈神仙鬼怪,或征引故老琐事里谚相戏嘻为乐。窃谓古之直谅多闻,与魏、晋贤者聚处莫过焉。既而损之丈、子劭、潜夫先后亡,敦夫为教谕,官颖州之太和。里居惟余与子仁、子乐三人,虽问寻旧乐,而豪纵之气多不如前,甚至默然相对,移时别去,不特死生存亡之痛,有慨于中,而三人亦衰病,畏剧谈狂饮,颓然老矣。嘉庆十八年,余与子乐同应乡试。子乐瞩为其《农夫像赞》,已诺之,忽忽二十七八年,子乐屡以为言。道光二十年六月望后,余自苏州归,重见于子仁家,复固乞之。夫子乐文学著述之精赡,余诚不逮。至于困踬伏处,蒙时俗讪笑,为儿曹辈所侮,二人无异焉。然则赞子乐者,莫余宜也。词曰:“学通古训,艺高儒雅。谦谢方闻,退甘椎野。形颀而眉庞,目耽而言讷。儒也农欤?迷邮之楬。”宝山毛岳生。

【注释】

[1]《书目答问》作《字诂类纂》。

[2]见中华书局本第17 册,第5504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