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问题思考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问题思考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调动已有的图式结构去试图解决问题,从而进入深度思考的环节。所以,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创造认知的矛盾心理或需求心理。因为问题的思考不应当是仅仅对新知进行理解,还应包括对新知的分析、检验和批判。问题的思考过程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问题思考

(一)问题思考过程强调思维的主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意义的过程,强调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当是学生主动对学习材料进行信息选择与加工,引起新旧经验冲突和观念改变,从而重新建造认知结构。所以,学生主动实现对新学习材料和学习问题的思考才是学习成功的有效保证。因此,无论何种形式的学习或何种模式的教学,问题的主动思考始终是学习的核心,探究学习尤其如此。所以,在进行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建构中要特别重视学生问题思考能力的培养。而现在计算机教学的常态课堂中,通常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时间较短,同时个体思考缺乏群体间的交流与思维碰撞,而且在课后的作业练习中,也多是机械训练,缺乏充分的思维训练,而缺乏思考的学习是被动的,这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理念相违背,应当通过推动学生的思考活动来推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二)问题思考过程注重发现能力的培养

问题思考源自问题发现,因为学生如果不是发现了问题,便不会形成认知冲突,不会在认知结构中出现认知失衡的状态,也就不会产生认知需要,不会产生认知动力与兴趣,也就无法进入思考过程中,从而无法真正进入探究学习的过程,其学习过程必然会停留在浅表层面,出现机械式学习的后果。培养学生问题思考能力,首先得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才能调动已有的图式结构去试图解决问题,从而进入深度思考的环节。所以,对于问题思考能力的培养应当首先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问题的发现应当源自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内心矛盾的产生;二是内心需求的产生。所以,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创造认知的矛盾心理或需求心理。而让学生产生认知需求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产生学习愿望。漠不关心、消极的自我印象的学生很难产生认知冲突感。在诱发学生产生质疑和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呈现必须朝着矛盾的引出和认知的需求两方面进行。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给学生呈现出与认知结构有矛盾冲突的材料或是本身带有矛盾效果的两种材料。学生一旦产生了疑问,就会产生相应的思考和迫切的探知需求。所以,学生问题的产生必须有相应问题情境的带入。在教学过程中,这种问题情境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产生计算机学经验的实验操作式活动或资料分析式活动实现。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产生新的观念。

(三)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升问题思考力

一旦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认知需求,提出需要探知的相关问题,思考的通道便已开启,下面就是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将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给学生创造相关的条件或指导,使学生在试图进一步解决问题疑惑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会进一步深化,并逐渐建立与已知和实践的相关联系。如果可能,教师也应当创造条件或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条件,尝试将探知过程中学生思考后的结果进行不同情境的应用,从而对可能出现的漏洞进行检验,以将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因为问题的思考不应当是仅仅对新知进行理解,还应包括对新知的分析、检验和批判。问题的思考过程不能满足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

同时,问题思考过程应当是一个完备的思考体系逐步建立的过程,不但有问题的发现,更应当在探究过程中使问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还应当有对问题思考结论理论与实践性的验证及主观与客观的批判,更应在每个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后建立对问题思考的元认知思考,即建立思考之上的思考,形成学生应对相关类型问题的比较成熟稳定的思考策略,以便学生能够建立起更加复杂的认知结构系统,从而在以后的生活或学习情境中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加工,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加强,逐步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从围绕问题细节组织知识和经验逐步走向围绕中心原理组织,能够更快地进行图式激活,变从尾到头的目的认知式为从头到尾的再认式过程。一旦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逐步提升问题思考的流畅性,才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灵活性、独创性和精密性,而这正是创造性思维的所有本质。(www.xing528.com)

(四)合作交流突破思考中的思维定式

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同伴以及家长应当建立一个合作的学习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实现问题思考中的疑问与观点的碰撞,这对于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尤为重要。加强合作,让不同成员间对问题的表征进行交流,可以让学生在问题表征的过程中观察到更多的图式建构,有利于学生打破认知建构中的功能固着性,能够认识到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认知或理解或应用方式,也有利于突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发生反应定式的现象。

学生在表征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经常问以下几个问题,如“我知道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必须知道什么”“我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别人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我是否认同他的看法,为什么?”在与教师、同伴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让自己看待问题的观念更开放,同时也就变得更加灵活;而观念的灵活性是创造性的主要特点,能够为探究过程中学生创造性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通过集体讨论,每个学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问题解决的范围,有助于产生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社会促进的现象”。

(五)思维过程重视检验性评价

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各种不同解法思路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反思自己的基本假定和理念。对问题持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就会对解法有不同的主张和判断。要澄清这些不同的主张,要为自己确定的解法提供证据,用有力的、充分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判断。为此,学生需要预测某种方案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事物、现象将会由此而发生怎样的变化,并说明做出预测所依据的理由和证据。

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以思维的眼光把握住许多相互联系的现象链条,把它们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形成自己比较稳固的独特思维视角,即学生会产生一种自我认知感更强的独特的思维见解,在独创性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思维逐步走向精密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