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具设计、制作、选择和管理最佳实践

道具设计、制作、选择和管理最佳实践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所需要道具的种类和设计制作道具的数量,都大大超过其他题材的影视片。道具的设计和制作首要的是掌握资料,包括形象资料、文字资料。不论是大小道具或陈设、戏用道具,都要画出设计图,按设计图进行制作。道具的制作图强调的是“准”和“细”。准确是道具设计的第一要求,尺寸要准确、比例要对。道具制作可以选用多种材料,没有统一规定。

道具设计、制作、选择和管理最佳实践

电影电视剧的道具,从总体来讲,在进行场景设计时就必然涉及在场景之内、与人物直接有关的道具的安排,从陈设道具的性质来讲,它与场景设计通通属于环境造型的大范畴之内。

具体来讲,在一部影片或电视剧中,由于作品题材、反映的年代、作品容量的不同,创作人员的拍摄、制作方式和对风格样式的追求不同,在道具的设计、制作的规模和数量上是大相径庭的。

例如,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所需要道具的种类和设计制作道具的数量,都大大超过其他题材的影视片。

现代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其道具往往不需要专门制作,除非有特殊要求的需要专门设计并定做外,一般根据美术师的设计和要求,去选、借、买即可。而历史题材尤其是反映远古时期生活的影视片就大不相同。

例如电影《重庆谈判》(上、下集),影片反映的是1945年的一段历史,其大部分的道具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但在电影制片厂的道具仓库里,仍然可以选到很多合适的道具。

历史题材影视片如反映明清题材的,相比之下,其道具的获得就比汉代(如《三国演义》等)、秦代的(如《荆轲刺秦王》等)要容易些,可以到生活中去选,有的物件可以直接用,或加工后用,实在无合适的可以设计制作,其样式、风格有物可依,有据可循。远古历史年代的道具则完全不同,绝大部分的陈设和大小道具都要设计制作,况且有关资料是很难找到的,这是最大的难点。

道具的设计和制作首要的是掌握资料,包括形象资料、文字资料。资料是设计的根基,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想象,有所借鉴,才能设计出既符合历史真实、有据可查,又是从影视拍摄的特殊规律出发并符合创作要求的道具。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总美术师何宝通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

搞这种历史题材的造型设计,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但必须建立在了解、掌握历史资料的前提下。

……汉代室内陈设:席、帷幔、屏风、几、案、熏、灯具。其他室内用具,如酒具:尊、耳杯、觞、壶、卣、觯、觚、角、斝;烹煮器:釜、甑、鬲;容器:簋、簠、盂、敦等,都要经过严格考证并设计出来。汉代室内陈设用具,多为木制漆器、陶器、铜器。造型单纯、古朴,花饰多为几何图案、人形、兽形、云纹形等。色彩以黑、红、褐色为主,具有一种古朴美、原始美,为《三国演义》总体造型提供了依据。

该电视剧为了取得造型风格的统一,在总美术的指导下先设计了一大批道具,如战车、辎车、轺车,各类战旗,各种兵器,室内陈设道具,大大小小第一批设计制作了3万件左右,保证了外景和局部内景的拍摄。[8]

制作道具首先要有图样,即道具的设计图。不论是大小道具或陈设、戏用道具,都要画出设计图,按设计图进行制作。

道具的设计一般需要画出:(1)效果图或称示意图,重要的、有特殊要求的道具则可以画出色彩的示意图。(2)平面图,即道具的水平投影图。(3)制作图,立面图或侧面图,即物体的立面和侧面的投影图。重要的、结构复杂的道具,要画出细部图和剖视图

道具的制作图强调的是“准”和“细”。准确是道具设计的第一要求,尺寸要准确、比例要对。因为,每一件道具呈现出的质量感、时代感、造型的形式感等,就是通过尺寸、比例构成的形式感体现出来的。制作图要细致也是道具制图要求的一个特点。例如,要制作一个大型花瓶,其各部分的高宽比例、弯曲线的分段及形成是很细致的话,在图样上差之毫厘,造型的效果上就会面目全非。

图6-1和图6-2是影片《金钟玉午》(美术师:屠居华)中众多道具设计的一小部分,从设计图上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对道具样式、尺寸、制作及效果的准确而细致的要求。

又如电影《垂帘听政》中“梓宫回銮”一场戏,不仅要求有纸人、纸马、开路鬼、开道锣、卤簿仪仗、幡旗等道具,而且要把中心道具——棺罩设计好。该片采用了128人抬的大棺罩,大杠长19.5米,棺罩长7米、宽5米、高6米,5吨重。只有准确而细致的设计,才能实现构思的意图(见图6-3)。

道具制作可以选用多种材料,没有统一规定。室内大型的木器家具,当然可以用木料制作,其他大型或小型的物件,如瓶、台、架、灯以及餐具、酒具等,既可以用真材实料,也可以采用替代的材料,如塑料石膏、纸浆、玻璃钢等。材料的选用与制作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图6-1 电影《金钟玉午》道具制作图一(设计:屠居华)

图6-2 电影《金钟玉午》道具制作图二(设计:屠居华)

图6-3 电影《垂帘听政》128扛大棺罩设计图(设计:宋洪荣)

道具的表面效果、质感、逼真感是制作的关键,也是获得最佳视觉效果的一种技艺。例如,要制作一件铜质的香炉,用玻璃钢、石膏或塑料等材料都可以,但最后一道工序要突出铜的质感和陈旧感,就要请身怀绝技的高手做出特殊的效果。

道具的做旧、做效果,是电影制片厂许多技师的绝活,应很好地总结这些能工巧匠的技术,将其继承发扬传承下去。(www.xing528.com)

在电影或电视剧的实际拍摄中,选用现成的道具,或经过加工改造来运用,是一种主要的手段。现代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其使用的道具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是现成的,而少量的、如果选不到合适的则必须制作。

选择现成的道具绝不是“自然主义的堆砌”,也要与照搬生活划清界限,选择与设计制作从其造型设计的创作原则上来讲是一致的,遵循同样的原则,即典型环境的原则。选择、设计制作,都是以剧本为依据,根据美术师的总体构思和每堂单元场景中道具陈设的需要,根据符合人物的典型性格的需要加以选择。

在电影制片厂或电视有关的制作单位都有数量相当可观的道具仓库,可以选择道具的种类很多,如清代的道具,由于近年来拍摄这类题材的影视片很多,积累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道具数量就相当多,有的是配套的大小道具,可以根据需要选用。

电影《重庆谈判》中使用的道具数量相当多且种类繁杂,如当年毛泽东乘坐的飞机,美式十轮大卡车,中小吉普车,各式小轿车、黄包车以及符合那个时代和重庆地区特色的大小道具,符合人物各个阶层、地位的室内道具等。其中绝大多数是从本厂道具库中找到或从外厂租借,也有一些当地的许多单位淘汰不用的、三四十年代的家具,经过修理、改装为我所用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特定的、有史实价值同时又是戏中要表现的道具,如宋庆龄钢琴书柜周恩来在红岩村用过的书桌等,是经过反复考察后确定下来的。

在影片拍摄现场,由于大部分场景是实景加工的,又集中在重庆地区,所以搜集来的道具集中形成了一个临时道具仓库,同时也成为一个加工车间、制作车间。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工作中,设计、制作、改制、选择、做旧、加工等是一起上马,综合利用的。

现代题材,尤其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等更可以就地取材,利用实景、实物,这已是“家常便饭”。但是,选择实景、实物,或利用实景撤换全部道具,或做必要的加工、设计制作等,也都是一种艺术创作。这样做并非等于“照搬”,关键在于是否根据剧本的要求,是否出自符合创造典型环境的目的。

当然,在实践中,也不乏个别人选用道具采取了凑合、敷衍了事的态度,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是应该坚决杜绝的。

在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中,道具的管理是归属道具员的任务,这项工作包括筹备阶段的选、找、借、买、改以及开拍后的管理等,道具员从事的是非常辛苦的创造性劳动。

大体上来讲,道具的管理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

道具涉及的头绪多、种类杂,有的道具往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例如听起来简单的借道具,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在电影《重庆谈判》中,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乘坐的往返于重庆与延安之间的飞机,全国只有两个地方有这种型号的飞机并且早已退役,为了这一件不可缺少的重要道具,专门有一个道具员往返于各级领导机关搞审批借用手续,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内也没有批下来。最后是专门设计、制作了能遥控起降的飞机模型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包括家具的改颜色、改质感、改样式的加工以及大量的做旧、做效果。

有经验的道具技师在家具、器物等方面的研究和道具的制作都有一套办法。

大型的电影,多集的电视连续剧,其涉及的道具数量是非常大的,剧情的容量非常多,拍摄速度一般也比较快。电视剧往往按场次来拍,不分镜头,即兴增减的情况十分常见。另外,场地、场景转换的时间很短,也给道具部门带来很多难题。

为了适应以上情况,而不至于造成工作中的手忙脚乱,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按照分镜头剧本或分场景剧本绘制一幅对照表,包括场次、场景、镜头、人物、拍摄地点、时间等对道具的要求,形成纵横对照的表格。

这种表对于做准备工作的和跟现场的人来说都是很必要的(许多剧组的服装、道具部门都有这种做法)。

把某场戏、某场景、何日、何地、何时、什么人物、用什么道具等情况搞清楚,一目了然,就可以使头绪繁多的问题条理化、计划化,有条不紊。

[1] 阮长江.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15.

[2] 阮长江.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3] 《电影通讯》编辑室.电影美术创作研究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200.

[4] 《电影通讯》编辑室.电影美术创作研究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57.

[5] 格尔曼诺娃.影片艺术体系中的物[J].世界电影,1993(3).

[6] 格尔曼诺娃.影片艺术体系中的物[J].世界电影,1993(3).

[7] 尤特凯维奇.我所看到的《奥赛罗》[M]//电影艺术译丛:第3辑,1962.

[8] 何宝通.汉文化与《三国演义》的造型设计[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4(2):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