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巩固军政权力,为北伐创造政治条件

巩固军政权力,为北伐创造政治条件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桓温要进行北伐,首要的前提是争得晋室的支持,并与其他政治势力达成和解。在消除了褚裒、殷浩这两个政治对手后,桓温得以掌握内外大权,挥师北伐也就顺理成章。正是因为控制了国内军政权力,并与其他士族代表人物达成和解,取得他们的政治认同,桓温才能够将北伐战争进行下去。但东晋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复杂的政治权力架构,反过来也是北伐的重大制约,这也是历次北伐得不到朝廷全力支持,无果而终的重要根源。

巩固军政权力,为北伐创造政治条件

东晋政权的建立与维系,依靠的是司马氏之余脉联合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北方士族,并得到江南土著士族的支持。其典型特征是,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和绑架皇权,形成各大族轮流掌权的局面。“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遂成习俗。”[48]皇室和大族间、南北大族间、统治阶级和底层人民间,矛盾错综复杂,北伐被作为一种政治军事权力的象征和争夺手段。桓温要进行北伐,首要的前提是争得晋室的支持,并与其他政治势力达成和解。咸康六年(340),颍川庾氏的代表人物庾亮逝世,其弟庾翼被任命为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接替庾亮镇守武昌。桓温与庾翼相友善,以攻灭胡虏、收复蜀地为己任,首先赢得了庾翼的支持。庾翼曾向成帝举荐桓温:“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邵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49]建元元年(343),庾翼统兵四万北伐,以桓温为前锋。永和元年(345)庾翼病逝,桓温接掌荆州地区的兵权。“庚辰,以辅国将军、徐州刺史桓温为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50]

永和五年(349),石虎病逝,后赵内部矛盾激化,北方再次大乱,北伐时机乍现。同年六月,桓温上疏朝廷,请求趁后赵内乱北伐经略中原。但“时桓温既灭蜀,威势转振,朝廷惮之”[51],最终晋室将北伐的指挥权交给外戚褚裒和名士殷浩,借以制衡桓温。然事与愿违,先有褚裒率众三万为后赵李农所败,退屯广陵,毁城遁还,使北民南迁归附东晋的二十万士民“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52],后有“以中原为己任,上疏北征许洛”[53]的殷浩北伐落得个“器械军储皆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54]。北伐失利后,褚裒忧愤而死,桓温借朝野对殷浩的怨愤奏请废浩,“自此内外大权一归温矣”[55]。在消除了褚裒、殷浩这两个政治对手后,桓温得以掌握内外大权,挥师北伐也就顺理成章。而通过北伐,桓温更是赢得了其他豪门大族的认可,巩固了手中的权力。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王羲之就赞叹,“桓公摧寇,罔不如志,今以当平定。古人之美,不足比踪,使人叹慨,无以为喻”[56]。正是因为控制了国内军政权力,并与其他士族代表人物达成和解,取得他们的政治认同,桓温才能够将北伐战争进行下去。但东晋有限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复杂的政治权力架构,反过来也是北伐的重大制约,这也是历次北伐得不到朝廷全力支持,无果而终的重要根源。即如王夫之所言:“晋偏安于江左,而又分焉,建业天子以为尊而力弱,荆、襄挟重兵以为强而权轻,且相离以相猜,而分为二。温以荆、襄之全力为孤注,其进其退,一委之温,而朝廷置之若忘,温即有忠诚,亦莫能自遂,而况乎其怀二心哉?臣与主相离也,相与将相离也,东与西相离也,以此而欲县军深入,争胜于蜂起之寇,万不可得之数矣。”[5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