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记》中的甘受和,白受采探析

《礼记》中的甘受和,白受采探析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语出自《礼记·礼器》,大意是“甘”能和众味,“白”易染诸色。如此等等,这些都已表明,“甘受和”的观点已为人们所认同。清人李渔将烹调中的“甘”理解为鲜味,他在《闲情偶寄》中说:“《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

《礼记》中的甘受和,白受采探析

此语出自《礼记·礼器》,大意是“甘”能和众味,“白”易染诸色。唐人孔颖达释道:“甘为众味之本,不偏主一味,故得受五味之和。白是五色之本,不偏主一色,故得受五色之彩。以其质素,故能包受众味及众采也。”古人以此喻人的素质好了,才能进于道。其实,古人所谓的“甘”与今之所说的甜不尽相同,甜专指甜酒饴糖蜂蜜中的味道。甜在基本味中具有缓冲作用;咸、酸、辛、苦太过,都可以用甜味缓冲一下,以削弱它们对味蕾的刺激。“甘”是一种美味,指可以含在嘴里慢慢品味的食物,它并非一种具体的味道,而是一种抽象的美味。先民在饮食活动中,曾赋予“甘”以一些具体的含义,或指甜,或指嗜,或说熟,或指悦,或指调味,或指本味。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以“甘”言美味和美食的记载甚多,如《老子》、《庄子》皆以“甘其食”而言食物味美;《孟子》则以“饥者甘食”来表达他对食物甘美的感觉;《管子》又用“味甘味”而说美味;《尚书》中有“稼穑从甘”之语,孔颖达疏:“甘味生于百谷。谷,土之所生,故甘为土之味也。”如此等等,这些都已表明,“甘受和”的观点已为人们所认同。

在中国烹饪工艺发展史上,“甘受和”的观点通常被运用到具体的烹饪与调味之中,如甘滑、甘甜、甘美、甘脆等,都指一种美味、美食的效果。《礼记》:“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就是说,调和五味,四时应根据五脏之需而有所侧重,但无论是哪个季节,都要使食物滑润甘甜。清人李渔将烹调中的“甘”理解为鲜味,他在《闲情偶寄》中说:“《记》曰:‘甘受和,白受采。’鲜即甘之所从出也。”并列举笋汁、蕈汁、虾汁等极鲜之品,作为“甘之所出”的例证。李渔提出的这一诠释,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烹调工艺中的哲学内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