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导图的画图步骤及意义

思维导图的画图步骤及意义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导图之所以被称为思维导图,就是因为其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图像。画图的过程,不但是同时利用左右脑的过程,也是最大化地利用情绪因素的过程。于是,我们就画一把手电筒正在发光的图像来表示“射线”。画好后的分支如图4-10所示。符合“平行”特征的东西就更多了,但是我们在画图时还是

思维导图的画图步骤及意义

思维导图之所以被称为思维导图,就是因为其组成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是图像。离开了图像,思维导图与其他线性笔记也就仅仅存在形式上的区别了。画图的过程,不但是同时利用左右脑的过程,也是最大化地利用情绪因素的过程。

思维导图给人带来的快乐至少有一半是来自画图,而且,绘画水平越是初级的人,从思维导图绘图中得到的快乐也越大。我们在儿童时期都有过信手涂鸦的经历,我们应该还记得通过涂鸦获得的快乐。就是现在,很多中小学的墙壁上、课桌上、书本上不还是会有一些幼稚却不失灵气的涂鸦吗?这些事实都说明涂鸦是来源于人类天性的需要。科学研究表明,涂鸦是短时间内集中一个人注意力最好的方法。把涂鸦和文字结合在一起形成思维导图,既是科学使用大脑的正确方法,也是顺应人类天性的做法。现在,就释放你的天性,随心所欲地去涂鸦吧!

画图,或者说涂鸦,是思维导图的第四个步骤。但这个图可不是随意画的。我们绘制的图像必须与使用的关键词有直接关联。

将关键词转化成图像的核心秘诀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绘画技巧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有些同学觉得画图很幼稚,很小孩子气,所以不肯画。还有些同学对自己的绘画技术没有信心,觉得自己画得一定很难看,所以不好意思动笔。还有一些同学,虽然有画的意愿,却一时想不出应该画些什么,于是就此放弃。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也许你在第一次动笔绘画时也会有这样的焦虑,所以我有必要提醒你,以使你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你必须懂得一个道理: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并不是专业画家。我们无法像那些专业的美术老师那样随手画出动人的图画,所以不必在绘画水平上苛求自己。画思维导图不同于艺术创作,虽然好的思维导图也可以被看成是艺术品,但二者的创作目的和评判标准有着根本的区别。艺术作品主要给别人看的,而思维导图多半是给自己画的。我们的原则是:只要画出来的图自己能够看懂,就是好的思维导图。至于别人能不能看得懂,喜不喜欢看,那不是你应该关心的问题。

只要动笔去画,就会有不同于一般学习过程的感觉,就会有收获。你能够把越多的关键词转化成为图像,就证明你的思维导图水平越高。能否熟练地把关键词转化成图像,是思维导图初学者和高手之间的一个分水岭。

接下来我们还是以《线与角》为案例研究如何将关键词转化成图像。考虑到画图是思维导图初学者最大的瓶颈,我决定做一个技术性示范,将《线与角》中的绝大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都绘制成图像。

在具体讲解前,我要说明一下,思维导图的图像不是随意使用的。将关键词绘制成图像,是为了强调和加深记忆。如果把每个关键词都画成图像,那就相当于把每个关键词都强调了一遍,这样做是否有必要暂且不论,起码会消耗我们大量的时间。所以,大家自己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只需要挑选那些你认为最重要、最应该被记住,或者最难被记住的关键词画成图像即可。我之所以将绝大部分二级分支关键词都画成图像,主要是为了让初学者可以更多地体会画图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就像前面所讲,思维导图中的图像不能随便绘制,必须与关键词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画图之前就必须要明确画图的目的以及图像必须具备的功能。

回看一下图4-9,你会发现这张思维导图的二级关键词大多是几何概念。因此,我们在画图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将这些几何图形简单地画出来,在图像中我们要尽量将这些几何概念的特征,甚至是功能包含进去。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到生活中去取经。要尽量让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并将这种联系以图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将来有一天你对这些几何概念产生疑惑的时候,就可以回忆一下你当初绘制的图像,以及绘制它们时所使用的思路。这些蕴含在图像中的特征以及功能就会自动蹦到你的脑子里。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大分支中的第一个二级关键词——“线段”。

“线段”是非常好画的。随便画一条线,再画上两个端点就OK了。但是,我们刚刚说过,对于画思维导图来说,这样做还不够。我们要把线段的特征也包含在图像里。线段有什么特征呢?书上说得很清楚,“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因此,我们要把线段的这个特点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

你想到了什么?反正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打下课铃,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跑向校园里的食杂店。那个时候,大家都会自觉地沿着直线跑,很少有哪个傻子放着直道不走,偏偏绕个圈的。所以我们就画一个小人,代表自己,再画一个小房子,代表食杂店,中间画三条线,一条线段,两条曲线。以此来提示自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再来看第二个二级关键词——“射线”。和前面的思路一样,不要想着简单地画一条射线就完事,要找到“射线”和我们生活经验的结合点。生活中有哪些事物和射线相关呢?思来想去,也许没有比手电筒的光更贴近射线的了。于是,我们就画一把手电筒正在发光的图像来表示“射线”。

第三个二级关键词是“直线”。与“线段”和“射线”不同,“直线”的特点是能够向两端无限延伸。在我们生活中要找出这样的物品是比较难的。于是,我就回忆自己看过的影视作品以及文学作品里是否有符合直线特征的事物。最终,我想到了孙悟空的那根“如意金箍棒”。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应该还记得,这根棒子可是要多长有多长,所以我们就画一根如意金箍棒代表“直线”。

画好后的分支如图4-10所示。

图4-10

再来看第二个大分支——“相交与垂直”。

“相交”是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我们身边包含“相交”概念的事物俯拾即是。这里我选择了比较常见的剪子作为图像。

至于“垂直”,和“相交”一样,也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考虑到学习这一课的还是身在四年级的小朋友,我就选择了他们经常玩的滑板车作为“垂直”的图像。(www.xing528.com)

画好后如图4-11所示。

图4-11

接下来是第三个大分支——“平移与平行”。

能够满足“平移”的事物有很多,比如学校的轨道门、奔驰汽车等等。但是考虑到绘制的难度和情感因素(小学生不太可能对学校大门和汽车有太深刻的感情吧),我最终选择了送餐阿姨手推车。因为我们这里很多小学都是统一供应午餐的,所以学生们对送餐车应该比较熟悉,而且也有感情(能填饱你的肚子,怎么会没感情)。于是我用“小人推送餐车”的图像表示“平移”。

符合“平行”特征的东西就更多了,但是我们在画图时还是要优先选择那些与我们生活贴近的事物,比如我们教室里的窗户。这个司空见惯的事物里就包含着N条平行线。为了增强画面感,我使用“小人推开窗户”这样一个富有动态感的图像来表示“平行”。

画好后如图4-12所示。

图4-12

第四个大分支是“旋转与角”。这部分涉及不同角度的名称,同时还包含了一个动态的概念——“旋转”。我们在画图时,既要考虑将静态的各种角度都标识出来,同时又要体现旋转的概念。这种构思绘图的难度显然不是前面“平移与平行”可比的。

为了将“锐”“直”“钝”“平”“周”等几个不同的角度连贯在一起表示,我不打算将它们分别画图,而是考虑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张图里。生活中能够体现角度和旋转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开门,旋转木马,表盘,等等。但是,从唤起情感和激发兴趣的角度讲,这些图像的冲击力还不够大。因此,我最终选择了电影《超能陆战队》中的主角——大白,作为这张图的主体。通过大白舞动手臂,来完成“锐”“直”“钝”“平”“周”等几个不同的角度的展示,同时也非常直观地展现了“旋转”的概念。

画好后如图4-13所示。

图4-13

最后一个大分支是“角的度量”。其中,第一个二级分支“比较”,与第二个二级分支“角度”其实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画出不同角度的同时,也就完成了不同角度之间的比较。因此,两个分支只画一幅图即可。我们可以画一个圆,并按照与前面大白的图像一样的顺序完成各个角度的绘制。

最后一个二级分支是量角器。这个图像就比较好画了。我们只要拿出我们文具盒里的量角器,照葫芦画瓢即可。

画好后如图4-14所示。

图4-14

将前面完成的所有图像整合在一起,就成为图4-15。大家在临摹时也可以参考一下图4-15的图像大小比例以及整体布局。

图4-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