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历史演变与变革:皮影戏表演空间的意义结构

历史演变与变革:皮影戏表演空间的意义结构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皮影戏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并且,这种意义结构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明朝初期,皮影戏的表演环境发生剧烈变化。这时,皮影戏的演出以满足人们小众化的、多样性的文化消费诉求为主。其中,娱乐性意义是皮影戏借由相应剧目的表演来呈现和传达的,而祭祀性意义则是通过对皮影戏表演空间的整体性意义生产来完成的。

历史演变与变革:皮影戏表演空间的意义结构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皮影戏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并且,这种意义结构的构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不断演进,随着皮影戏自身表演场所的地域转换,它所生产和传达的意义有着较为明显的时代性和空间性差异。

对于皮影戏演出呈现意义的结构差异,虽然不能一言蔽之,但是,从各个朝代对演出场所情况的文献记载来看,至少曾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意义——娱神、娱人的娱乐性意义和祭神、酬神、祈神的祭祀性意义。我们通过对不同朝代有关皮影戏表演场所(见图5-2)的记载情况来具体说起。

图5-2 我国古代皮影戏的主要演出场所变迁(www.xing528.com)

目前可知,北宋时期,皮影戏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真正进入广大人民的生活中。[20]就当时皮影戏的表演情况看,皮影戏主要是演出于勾栏瓦舍之中。[21]勾栏瓦舍不仅是古代都市商业经济繁荣的产物,也是北宋政府取消宵禁之后,市民百姓能够自由进出以消磨时间、娱乐身心的重要文化娱乐场所。在那里,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并欣赏到包括皮影戏在内的丰富的伎艺表演,如讲史、嘌唱、武艺杂技、角抵、傀儡戏等。[22]因此,在这里所演出的皮影戏,娱乐应当是主要的目的。在南宋,除了勾栏瓦舍,皮影戏还在寺庙中进行演出,主要是为了迎神赛社。[23]这就与在勾栏瓦舍的演出有所不同,明显是服务于有关宗教、信俗的神诞忌日等祭祀性活动,因而,皮影戏演出具有了祭祀性意义和酬神的文化功能。这种意义形态应当是与早期在勾栏瓦舍的商业性演出相区别的。

明朝初期,皮影戏的表演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原有的勾栏瓦舍迅速衰落并消失了[24],皮影戏艺人不得不寻求新的生存方式和表演场所。明清以后,皮影戏的生存情况剧变。一方面,皮影戏进入私家宅院,以私家唱堂会的形式或者由王公贵族出资“养班”的方式为主。这时,皮影戏的演出以满足人们小众化的、多样性的文化消费诉求为主。出于演出时间与场合的特定语境,或者是满足于人们的娱乐消闲之需;或者是为满足人们生活中各种风俗、信仰、人生礼仪的酬神祭祀之需,还愿消灾、祈福纳吉,如此等等。另一方面,皮影戏逐渐从城市走入乡村,逐渐从商业街市、权贵富户走向乡村一般百姓的生活之中。除了迎神赛社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和农闲之余的娱乐消闲之需,寻常百姓的私家唱影之风也日渐兴起,多与满足人们在喜庆宴乐、寿庆生子及酬神还愿的需求为主,这一点与权贵阶层的价值诉求上并无本质不同。而相比之下,普通百姓更增添了对于农事生产丰收兴旺的心理诉求,因此,邀请皮影戏班演出往往也与农桑事宜有关。而在清晚期时,皮影戏的身影还出现于热闹的茶园、酒楼之中。由于这里是商客、富贵之人的消闲、社交的娱乐场所,显然是以娱乐性意义的满足为主要目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随着皮影戏日益融入人们的生活空间,它越来越呈现出娱乐和祭祀的双重意义指向。其中,娱乐性意义是皮影戏借由相应剧目的表演来呈现和传达的,而祭祀性意义则是通过对皮影戏表演空间的整体性意义生产来完成的。

就娱乐性意义而言,皮影戏作为表演艺术形式的存在本身就是依托于娱乐性意义的生产和传播。从皮影戏在勾栏瓦舍的兴起可以说明这一点,这里不再赘言。更重要的是,皮影戏依托于剧目的演述为人们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消费的文本意义,以及人们各自主观的对文本意义的选择性接受和认同。简单来说,皮影戏表演的优劣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偏好,具体涉及人们对皮影戏影偶的造型艺术、影戏艺人操弄影偶的技巧呈现、艺人在影词唱念部分的唱腔、曲调的风格、技巧的展现等,都构成了人们欣赏、接受并喜爱皮影戏的判断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