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书院制度的历史演变及意义

广东书院制度的历史演变及意义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刘伯骥著,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早年就读于国立广东法科学院预科,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1938年抵重庆,服务于三青团中央团部。该书是作者1937年向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申请学士学位的论文,吴康在其序中对该文评介甚高。该书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带着民族复兴的意义,于1939年在商务印书馆初版面世。1958年台湾编译馆将该文收入“中华丛书”时,改名《广东书院制度》。

广东书院制度的历史演变及意义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

刘伯骥著,商务印书馆1939年出版。刘伯骥(1908—1983),广东台山人,号石涛,教育史专家、医史学家。早年就读于国立广东法科学院预科,193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历任广州市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更生评论》总编辑。1938年抵重庆,服务于三青团中央团部。后任台湾“中华学术院”院士。著有《广东书院制度沿革》《宋代政教史》《唐代政教史》《中国医学史》,译有《欧美近代教育史》等。

《广东书院制度沿革》是继柳诒徵《江苏书院志初稿》之后又一部区域性书院研究著作。与柳著不同的是,该书从教育学角度,紧紧地围绕着“制度”展开,将政教合一定义为书院的精神。具体内容分为绪论、起源与变迁、分布的形态、院舍、行政及组织、经费、师生、课程与训导、书院制度在社会的地位、书院制度之没替、结论十一章,述评广东书院的发展历史及其各种制度。在刘伯骥看来,书院“流弊有士风苟且,内容固陋,院产易失。其价值在于尊师重道、供廉养士、自动研究、训教合一等与现代教育合拍之处”,该书的主要精神也基于此。

著者在绪论中指出,要了解古代教育,须从教育制度上研究,以政教合一的观点,方可把握中国古代教育的原理。为此,将广东书院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自南宋嘉定元年(1208)至明弘治末(1505)为开端时期;自正德初年(1506)至明末隆武五年(1649)为创兴时期;自清初顺治七年(1650)至嘉庆末年(1820)为变态时期;自道光六年(1826)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为革新时期。著者认为书院变革的动力是根据其学术、政治、社会的背景为转移,尤其经济条件决定书院之力量更大;反过来,书院又通过提倡讲学风气、树立社会清议、培植学术中心、造就治术人才、储藏经籍之府去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他还认为书院是应封建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可以补救古代学校制度课而不教的缺点,达到政教合一的效用,培养能够应试选第的人才。(www.xing528.com)

该书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搜集了大量的书院志、地方志,统计细密。深挖书院志中存在的信息,使用的材料包括奏折、书院学规、书院记等材料,几乎穷尽了书院志的所有内容。二是最先研究了书院地理性分布问题。这时的广东还包括海南岛。作者将广东书院追溯到南宋嘉定间的禺山书院,认为从嘉定时起直到光绪末,广东书院实有七百余年的历史。作者认为,在明代以前,广东书院确实要比北方各省差很多;但自明代之后,广东书院无论质量和数量上都有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诸如湛若水等理学大儒出现,使整个气象为之一新。清代广东出现引领全国风气的学海堂。广东书院从整体上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三是使用图表、地图。该书使用了大量的图表,比如有关书院的统计、山长的统计、经费的统计等,这些图表又划分得极为细密,比如在山长统计表中,细化到知名山长的主要思想和著作。比如,用历代地图来展示书院的分布情况。在广东地图上,用小点来表示书院,这些小点又分为黑、白两种,白点表示理学家书院,黑点表示官私书院。从地图上我们极为直观地看到书院在广东各地的发展情况,也能较好地对比明、清两代书院的情况。书中对书院的布局也使用了图形,比如潮州城南书院,其头门、门房、两庑、讲堂、学舍甚至正座、甬道等应有尽有,尽管这些图片都来自书院志等史料,但在书院研究中是一个有意义的创新。

该书是作者1937年向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申请学士学位论文,吴康在其序中对该文评介甚高。该书在详密的考证之外,与一般教育史研究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对书院教化精神内涵的理解,认为政教合一的书院实际上担负着国民教育的作用,而非一般课程教育,对此现代书院学界还较为忽视。该书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带着民族复兴的意义,于1939年在商务印书馆(时因抗战迁至长沙)初版面世。1958年台湾编译馆将该文收入“中华丛书”时,改名《广东书院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