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共筑未来,奋力推进中国电影

共筑未来,奋力推进中国电影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导演艺术进修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培养电影导演的专业班,它从全国各地集中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来校学习,结业以后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夏衍同志的讲稿后来整理成册,以《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为名,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系的教学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世界电影之林中,他们为中国电影争得重要的一席。亿万的观众正是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了中国。

共筑未来,奋力推进中国电影

司徒兆敦

回顾导演系发展的历程,如果从1955年苏联专家伊万诺夫在北京电影学校开办导演艺术进修班算起,我们导演系已有65年的历史了。

导演艺术进修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培养电影导演的专业班,它从全国各地集中了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来校学习,结业以后为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个班由郑君里、干学伟、石联星协助专家教学,田风担任班主任。该班1956年2月就结业了。紧接着苏联专家伊万诺夫又开设了导演师资培养专业,由徐谷明、张子勋担任翻译,干学伟、田风、石联星、周伟、汪岁寒继续随专家深造,这些同志大部分留在后来的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任教。这些教员应该说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第一批教员。

苏联专家伊万诺夫和导演系56班同学合影。一排左起:曾宪涤、于得水、王心语、王运辉、江世雄。二排左起:吴贻弓、陈敏、伊万诺夫、华克(卢友汉)。三排左起:高步、李昂、周正鸿、陆建华、徐达(徐顺达)、厥文

1956年,由干学伟、伊万诺夫招收了导演系首届本科的28名学生。伊万诺夫和夏衍亲自开了课,可见主管文艺和电影的领导对该班教学的重视。夏衍同志的讲稿后来整理成册,以《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为名,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后来,富有电影导演经验的张客同志服从组织的调动,投入了这个班的教学工作,充实了我系的教师队伍。

在以后的1958年、1959年、1960年、1961年、1964年,我系又招收了5个本科班和科教电影导演进修班,导演系的教学工作一直顺利地进行着。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系的教学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3年我院导演系、表演系根据“四人帮”的“指示”,强行并入中央戏剧学院导、表两个系,并于同年招收了一个导训班,25名学员中有电影导演专业学生8名,学制二年。

伊万诺夫和导演专修班师生合影

导演系58班演出的话剧骆驼祥子》剧照

刘汁子老师指导民族班同学录像作业后师生合影

直到1978年我系重新归入北京电影学院并招收了“文革”后的第一个本科班,28名学生都是“文革”期间经历过上山下乡或部队生活锻炼的、具有一定生活阅历的青年,这与过去“从家门到校门”的学生不同,他们有着非常明确的专业奋斗目标。78届本科几个系的学生,毕业后形成的“第五代”创作群体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为中国和世界承认的成就,是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为他们创造了机会。1985年和1987年,我系又招了两个导演本科班。

著名导演伊文思给78班导演系讲课,中间站立的是78班班主任田金夫

除四年制的电影导演本科班外,我们还举办了二年制的民族导演进修班、电影电视导演专修班、电影剪辑专修班,三年制的夜大导演大专班。自1986年开始,我系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研究生。90年代之后,导演系又招收了博士生。(www.xing528.com)

我们导演系在全院是人数最少的一个系。建系时的元老们全部离开了教学第一线,如今的教师们都是他们的学生,或者是“学生的学生”。

在我们面前,摆着两份名单,一份是曾经在我系从事过教学工作,为培养新中国电影导演呕心沥血,如今离我们而去的电影前辈师长们,有的是我们的同龄人和学友,他们英年早逝,令人痛惜。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弘扬他们严谨的治学、潜心育人的精神。他们是:郑君里、田风、干学伟、石联星、曾宪涤、文伦、徐谷明、汪岁寒、张客、张暖忻、田劲夫、韩小磊。

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然而另一份名单又使我们感到欣慰和无限振奋。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国际国内电影电视重大竞赛中,有数以千计的作品是出自我们导演系的老师和毕业生的手,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为社会主义电影电视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电影之林中,他们为中国电影争得重要的一席。亿万的观众正是通过他们的作品,了解了中国。

我们不应当忘记,在摘取电影艺术桂冠的“人梯”中,导演系的老师们是默默无声地付出了巨大代价的,辛勤耕耘这块电影教育园地是他们神圣的历史使命。

电影导演作为电影创作的“中心”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电影导演的工作性质,又注定了他们永远只能处于“幕后”。观众们能记住影片,记住故事、演员,甚至画面或里面的歌曲,却很少有人知道有多少幕后的人为此而付出的辛劳。这“幕后的英雄”当然也包括导演在内。

这一“职业特点”,从老一代的教师传给了我们,我们也以它去教育未来的导演们: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为电影艺术去默默努力。这种精神将要一代一代传下去,这种“人梯精神”是决不会中断的。

自1978年以来,我们改变了由伊万诺夫带来的苏联的传统电影教学法。现在我们采取了以导师为中心的、相对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为了更好地形成和发展未来的导演创作个性。这种方法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摸索到一些经验。我们还特别强调了加强艺术实践这一环节,并把实践的成果投入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

中国新一代导演要与世界一流导演同步和对话,必须具有更全面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更清楚地了解世界电影发展的现状和中国的实际。新的电影理论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有实际的意义,我们不能培养电影导演的空谈家,他们必须是思路开阔同时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党的文艺工作者。

现在我已经退休多年,受聘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工作。我知道电影需要大量的人才,要用新的思维和科学技术条件去培养适应新媒体艺术创作的专业创作者,这对我,又是一次新的学习。

作者简介

司徒兆敦,北京电影学院教授。1959级导演系校友,后留校任教。曾任导演系主任。主要作品有电影《竹》《青山夕照》《华夏风采》;电视剧《路》《亲人》《枫叶丹丹》等。曾获北京电影学院“金烛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院奖、推动中国纪录片发展杰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