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森林资源长期保存的优化技术

森林资源长期保存的优化技术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也在1989年健全了由林木遗传资源保存林、森林生态系保护地域、乡土植物保存林等组成的保护林体系,到1992年,以主要树种和珍稀种为保存对象的遗传资源保存林已有392处。我国云南省有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西双版纳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51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采用濒危、渐危种质的离体保存技术,在低温设施中有的植物保存9年仍保持再生能力。

森林资源长期保存的优化技术

长远观点出发,必须保存好每种植物的种质资源,因为物种资源一旦消失,是几乎不可能再创造出来。而据最新资料表明,世球上目前每24小时有150到200种生物物种消失,另外有12%的哺乳动物,11%的鸟类濒临灭绝。保存种质资源,可采用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设施保存三种方法。

就地保存是利用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保存种质资源。建立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区,是保存植物资源的最好途径。在比较发达的国家,自然保护区一般都占国土面积5%~10%。美国、日本、前联邦德国均在10%以上。奥地利达到20%。日本也在1989年健全了由林木遗传资源保存林、森林生态系保护地域、乡土植物保存林等组成的保护林体系,到1992年,以主要树种和珍稀种为保存对象的遗传资源保存林已有392处。我国遗传资源的就地保存近年来发展较快,正在努力建设各类资源保护区,其中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287处,但仅占国土的1.7%,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迁地保存就是把植物迁入、保存在其自然环境以外、适宜它生长的环境,以利于对它进行综合性研究所栽培管理。全世界20%的植物种子在贮藏过程中不能保持其生活力,如橡胶芒果椰子、可可等,需迁地保存在种子园中,这些种子园也就是田间基因库。前联邦德国曾针对空气污染对森林的严重影响,为保护林木基因源和遗传多样性,将种子园迁移到气候条件相近的阿根廷无污染区,移植了银枞和欧洲山毛榉。(www.xing528.com)

设施保存是建立冷藏库、超低温设备、组织培养室等,将带有遗传基因的繁殖器官、组织、细胞长期保存在其中,包括种子、茎尖、茎节间、花药、花粉、胚珠、原生质体等。198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理事会派出考察组到56个国家搜集样品,在哥伦比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离体基因库。国际遗传资源委员会专门设立了离体贮藏咨询委员会,并建成离体保存数据库,现在离体保存研究的植物已超过330个属648个种。美国国立种子贮藏研究所保存的品种和品系达17万份以上。日本本土植物资源稀少,但十分重视植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评价和利用,1988年在筑波建立了一座因基库,至今收集、贮存了约15万份植物,其中包括2万多份林木。韩国开展设施保存,开发-196℃的超低温贮藏技术,保存约34属、140种种子。我国云南省有丰富而珍贵的植物资源,西双版纳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就有51种,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采用濒危、渐危种质的离体保存技术,在低温设施中有的植物保存9年仍保持再生能力。杭州的浙江省中药研究所于1993年建成我国第一座中国药用植物物资资源库,库体内按种子贮存周期长短与种子寿命特征,分别设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目前贮存的中药种子200种约5万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