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砚之旅 :意外发现一方与乾隆宋砚相似的奇砚

寻砚之旅 :意外发现一方与乾隆宋砚相似的奇砚

时间:2023-07-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伯乐之子,按图索骥,成为千古笑谈。古今中外因“按图索骥”落下笑柄的,可以说不胜枚举。正当我已对依谱寻砚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却在一次闲聊中不经意地听到了一方砚台的信息,随即便“按图索砚”,最后还真的找到了一方好砚,并且这砚与乾隆皇帝的那方宋砚从形和神来看都极为相似,尽管不是“亲兄弟”,但最起码算得上“远表亲”。

寻砚之旅 :意外发现一方与乾隆宋砚相似的奇砚

那砚石色青灰,形体不大,上厚下簿,上小下大,略带弧度,中间束腰,类似斧形,砚堂浅平,砚池窄深,砚底有两足,有宋砚风格。

春秋时期郜国(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有个叫孙阳的人,是当时著名的畜牧兽医,善相马,一眼就能看出马的优劣,世人称他为“伯乐”。伯乐对自己多年的相马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专著《相马经》,书中还附上了各种马的图。在现实生活中,“老子英雄儿好汉”并非普遍现象,伯乐的儿子就很愚笨,但他却偏偏不自量力,总希望自己也能像父亲那么厉害。于是他把《相马经》背得滚瓜烂熟,之后,就以为自己也有了同父亲一样的相马本领。一天,他在路边看见了一只癞蛤蟆,想起《相马经》上所说的额头隆起、眼睛明亮、有四个大蹄子的就是好马的记述。他眼睛一亮,认为与眼前之物极为吻合,非常高兴地把癞蛤蟆抓回家,很自豪对伯乐说:“快看,我找到了一匹好马!”伯乐见后哭笑不得,摇摇头,戏谑地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好骑啊!”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成为千古笑谈。然而,世上可笑之人又何止伯乐之子?古今中外因“按图索骥”落下笑柄的,可以说不胜枚举。就说收藏行业吧!按照书本、图册鉴宝淘宝的就甚为常见。不少人看了几本古玩鉴定书,就认为本领了得,揣着书,照着图,一脚淌进古玩市场,结果是千金散尽,铩羽而归,只落得贻笑世人。

我也没少做“按图索骥”之事,熟读了几本砚谱后,就视谱中的名砚为圣物,总想照着图谱找与那些名砚有些渊源的“近亲”,结果却是“近亲”未得,倒是买了几方貌似“远亲”的砚,后经仔细研究和专家鉴定,却是与之毫不相干,与那些名砚连“老乡”都算不了。这让我深感羞愧,也十分沮丧。渐渐地那些想法也就淡了。

长:15.5cm
宽:13cm
高:2cm

然而,平日里一本正经的老天偶尔也会开个小玩笑,捉弄一下人。正当我已对依谱寻砚不抱什么希望的时候,却在一次闲聊中不经意地听到了一方砚台的信息,随即便“按图索砚”,最后还真的找到了一方好砚,并且这砚与乾隆皇帝的那方宋砚从形和神来看都极为相似,尽管不是“亲兄弟”,但最起码算得上“远表亲”。

那是去年初春的一天,外地来了几个朋友,当晚宴请他们。他们都是爱茶喜酒之人,我便邀了老冯、小张和小徐他们一起作陪。酒罢微醺,一起品茶,一斟一啜间免不了闲聊,聊着聊着,老冯说起的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老冯说,一个在乡村窜货的朋友告诉他,那个窜货的朋友前几天在锡山县永安镇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方老砚,那砚石色青灰,形体不大,上厚下簿,上小下大,略带弧度,中间束腰,类似斧形,砚堂浅平,砚池窄深,砚底有两足,有宋砚风格。由于看不太准,加之那农民要价也不低,因此老冯那朋友也就没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老冯那一番描述让我联想到《西清砚谱》中记录的一方乾隆加题款的宋砚,在我记忆中他描述的这方砚与书上记录的那方宋砚似乎十分相像。我立即向老冯索要图片,老冯联系那朋友,可是朋友告诉他说,那农民视砚如宝,不让拍照。没有照片,仅凭描述,我无法判定它是否是自己要找的佳砚,但又让我萌生了新的希望。因为心里惦记着那方砚,急于想回家查看《西清砚谱》,我便将客人交给老冯他们陪,就匆匆辞行。

初春的夜,风和雨总是结伴而来。回家途中,街静人寂,夜霭迷蒙,我沐着细雨,凉风拂面,看见树枝上初长的新芽在路灯下轻快地摇曳,草地也微微泛出了绿意,我猛然惊醒,春天已悄然而至,处处生机勃勃,处处充满希望。但是,我想觅一方佳砚,希望又在何方?我的思绪在雨夜里飘荡。

回到家,我顾不上擦拭满脸的水珠,也不管浑身湿淋淋,就一头扎进书房,翻箱倒柜地把《西清砚谱》找出来,挥指如闪电,页随指翻卷,很快我就在十四卷第九页找到了记忆中的那方砚。那是一方宋代官造蠖村石凤池砚,文字描述为:砚作凤字形,上敛下侈,束腰,石色黄赭,有多处斑驳,自砚堂向前斜下为墨池,砚首上端厚下端薄,砚背下有二长板状足。且附有正反两面的拓图。乾隆皇帝对它钟爱有加,还特别在砚上题诗加款。书中文字描述和拓图反映的外形与老冯朋友讲的惊人相似。直觉告诉我,农民手上的那方砚很可能和它一样,也是宋代的官造砚,无非是两者命运迥异,千百年的流传中,一方传入了宫中,一方流入了民间。

人的内心总是很微妙,一个看似很普通的人,或者一件貌似寻常之物,一旦发现其与某个名人或某种名品有着一定渊源,往往就会对其肃然起敬。而我也不例外,尽管未曾谋面,但那一刻起,我深深地被农民手上的那方砚台所吸引,并且急切地想一睹它的“芳容”。先下手为强,以免被别人捷足先登,我觉得有必要尽快找到那方砚。无奈自己并非“自由身”,明天还须上班,于是只好求助老冯。我把自己的请求告诉老冯,老冯是个热心肠,很爽快地就答应了。

次日一大早,老冯就在我的催促下出了门,并且之后就一直保持着热线联系。老冯先是找到了锡山县城那个窜货的朋友,将他从床上唤起。他与老冯谊切苔岑,乐于相助。他们一起吃了一个早饭,之后就一同去永安镇。来到那户农民家,却扑了一个空,大门紧锁,人不知去向。向邻居打听,邻居告诉他们那农民姓钟,但也不知道老钟去了哪里,只是猜测可能是去了山里挖春笋。老冯他们很无奈,只好在老钟家门口将车停好,躺在车座上补觉,来个“守株待兔”。

临近中午的时候,老钟扛着一袋春笋回来了,老冯他们立刻上前向老钟说明了来意,老钟不冷不热地将他们让进家里。老钟家的房子是当地民居常见的样式,三直两层,一楼大厅正中摆着一张八仙桌,左右两侧是房间。老钟从右侧的房间将一个布包捧出,小心地将它摆放在八仙桌上,把布包揭开,露出了那方砚。老冯是个行家,砚台一入眼,就知道它是件不凡之物。趁老钟转身倒水泡茶之时,老冯悄悄地拍了一张照片发给了我。我一看图片,大为吃惊,它与乾隆皇帝的那方宋代官造蠖村石凤池砚竟然形神俱似,简直是同出一辙。(www.xing528.com)

为慎重起见,我又将图片发给了玉县的两位大方之家,一位是对砚雕艺术极富鉴赏力的芝飞先生,另一位对砚雕技艺造诣颇深,且累获金奖的国彬大师,他们看后也十分笃定地认为砚台的雕工为古代工艺,系宋代之物无疑。于是,我立刻告诉了老冯我的心里价位,并嘱咐他务必帮我将它拿下。

玩收藏总是这样,找件好东西难,买个好价钱更难。我的出价与老钟的报价确实相差太大,老冯听后深感任务艰巨,无奈地摇了摇头。接下来的讨价还价是异常的艰难,老冯甚至都觉得是遇到了他入行以来少有的“硬仗”。挑毛病、讲行情、套近乎等惯用招术都用尽,老钟依然不为所动,守着报价分毫不减。临近中午,老钟要做午饭,他也不顾及待客之道,将老冯他们送出了家门。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店里草草地吃过中饭,买了一袋水果,老冯他们又将车停到老钟家门口。远远地观察着他家的动静,见老钟一家吃完中饭,餐桌收拾妥当,老冯他们又笑盈盈地拎着水果步入了老钟的家门。老钟依然是有些冷淡,瞟了一眼老冯手中的水果,给他们倒了一杯开水,便不再理会,接着又专心地干他手中的活。老钟是在做熬笋,正切着春笋。熬笋是锡山的一种传统美食,制作讲究,将鲜嫩的春笋切块,先焯一道水,再换水加料文火慢煮,煮至水半干入味即成。味道鲜美,酸脆可口。

老冯作为资深收藏人,与人打交道的本领着实了得。这次他改变策略,并不直接提买砚的事,而是一边帮忙剥笋、递笋,干着一些打下手的活,一边与老钟拉着家常。闲聊常常暗藏玄机,喜好让人自曝弱点。聊着聊着,当他发觉老钟对加工笋制食品很有兴趣,对自己的手艺也颇为自负,便顺着话题虚心地向老钟请教制作熬笋和笋干的方法和技巧。挠到痒处,老钟立刻就打开了话匣,人也变得热情了不少,他很兴奋地把做那些食品的工艺详详细细说了一遍,老冯不时地还会提一些貌似弱智的问题,那神情就像一个乖巧的小学生,哄得老钟不时地开怀大笑。越聊兴越浓,兴浓情愈深,最后他们竟然是双手紧握,称兄道弟。

既然成了兄弟,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后来终于以略高于我的出价购得了那方砚台。

老冯他们回到市里已近黄昏,当我看到他们满身疲惫时,特别是听了他们讲述艰难曲折的买砚经过后,心里十分感动。我很郑重地冲他们行了一个抱拳礼后,又紧握着他们的手,很真诚地连声道谢。

捧砚回家,我就火急火燎地将砚与书中的拓图反映的细节作对比,果然十分相像;再丈量了一下尺寸,形体大小也与书上标注的尺寸甚为接近;另外,砚台表面的老旧包浆和风化痕迹也很自然。这让我更加坚信购得的这方砚同样系出“名门”,是方难得的佳砚。

数年的按图索砚,有过数不尽的酸甜苦辣,终有小成,我心大慰。欣慰之余,却也让我心有所悟。说到按图索骥,人们往往只会想到伯乐那个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的傻儿子,并把它当作死背教条、生搬硬套的代名词。事实上图有错吗?图当然没有错,错的是用图的人。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图都没有,或者有图却不用,我们就能“寻到千里马”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对于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掌握精髄,科学继承;但是,书本知识的运用,必须切合实际,注重实践,并要在实践中认真验证,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胸中藏百图,按图善作为,精诚心若至,何愁难索骥?

2020 年04 月08 日

【知识链接】

《西清砚谱》是清代第一部官修砚谱。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钦定编纂,三年后成书。总纂官为纪昀、陆锡熊、孙士毅,总校官为陆费墀。其中绘图由内廷画师门应兆完成。共计二十四卷(包括附录卷),收录乾隆皇帝鉴藏的砚品240件。其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弥补了以往砚谱中只有述说而没有图绘之不足,堪称一部重要的砚史图谱。成书后乾隆皇帝还亲自审定,命内廷翰林鉴别品次优劣,并分别将御题诗咏镌刻于砚和砚盒,成为乾隆皇帝的鉴藏。因此,乾隆《西清砚谱》可谓自宋代米芾《砚史》、苏易简《文房四谱》、李之彦《砚谱》之后又一集大成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