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导图在规律课教学中的优化应用方法

思维导图在规律课教学中的优化应用方法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实验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而演绎推理法又称演绎法,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从已知部分推知事物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是一种认识“隐性”知识的方法,物理学中常用于理想实验中。因此,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思维导图在规律课教学中的优化应用方法

(一)物理规律教学

1.特点

物理规律是相关事物相互作用以及相关物理现象(或过程)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本质联系。主要特点有三点。

第一,物理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数学推理和思维想象得出的,揭示了物体的运动及结构等所遵循的一些规律。得出物理规律的方法一般有两种:实验归纳法和演绎推理法。实验归纳法是通过对事物反复实验与观察,在实验的基础上对数据加以分析,通过实验事实归纳出规律的认识方法。而演绎推理法又称演绎法,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认识,从已知部分推知事物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方法,是一种认识“隐性”知识的方法,物理学中常用于理想实验中。

第二,物理规律能反映相关概念间的必然联系。任何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物理概念构成的,这些概念量化后形成物理量,物理规律把物理概念间的一些关系用语言逻辑和数学逻辑表示出来。

图10-3 匀速直线运动v-t关系的思维导图

第三,物理规律有近似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我们通常采用抽象的方法,将实际问题简化成理想的物理模型和物理过程,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差,所以具有近似性。除此之外,研究物理的过程一般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故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2.现状(www.xing528.com)

高中物理是由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方法以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所以要想学好物理,首先就得掌握物理规律。通过阅读文献和实习体会,笔者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对物理规律的过程学习不够。目前大多数教师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点放在得出规律后的学习中,忽略了总结归纳物理规律的过程,这样会使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只会死记硬背相关结论,自然也就难以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第二,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对学生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对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等一再强调与巩固,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二)思维导图教学与物理规律教学

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重点是将物理现象重现,通过对物理规律的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物理规律教学有以下益处:

第一,可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点重现物理现象,让学生参与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对于简单的物理规律,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自主构图。而对于较难的规律,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从组内构图到各小组协作补充,最终得出相应的规律,能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掌握相关规律并应用。

第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想象能力。思维导图的特点就是能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激发其创造力想象力,引发头脑风暴。因此,使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物理规律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

(三)应用举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