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评判一名优秀医生

如何评判一名优秀医生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荣获中国医师奖、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杨叔禹主任在全市医学人文建设交流研讨会上讲话病人期盼好医者,社会需要好医者。这涉及好医者的标准。这些年来,我们对好医者的标准有点茫然。究其根源,与我们对医者的考评体系、晋升要求等因素有关系。一名好医者,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病人疾苦,把病看好、治好。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好医者是让病人信赖的,甚至喜爱的。

如何评判一名优秀医生

杨叔禹

【人物名片

杨叔禹教授

杨叔禹,医学博士中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 厦门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厦门市医学会会长。

从医30年,擅长糖尿病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诊治,肿瘤病人术后及放疗、化疗后的中医调理,亚健康状态如睡眠障碍便秘自汗盗汗等的中医调理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2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科研论文50余篇。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人。荣获中国医师奖、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杨叔禹主任在全市医学人文建设交流研讨会上讲话

病人期盼好医者,社会需要好医者。那么,什么样的医者才称得上是好医者呢?这涉及好医者的标准。

这些年来,我们对好医者的标准有点茫然。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有的医术水平高,在临床上能够解决疑难重症;有的服务态度好,对待每位病人都能不厌其烦,和蔼可亲,让病人如坐春风;有的学术水平高,理论功底扎实,撰写诸多著作与论文;有的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循循善诱,培养了很多医学生。这些都是好医者。

杨叔禹主任出席全市医学人文建设交流研讨会(www.xing528.com)

与病人沟通,关心病人,体贴病人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医务界,有少数医者沉迷于追名逐利。有的过分追求论文、科研课题数量;有的年轻人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同行,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有的在诊疗过程中,谋求个人私利。诸如此类,在我们的队伍当中时有发生。究其根源,与我们对医者的考评体系、晋升要求等因素有关系。

当前,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往往需要考核论文与科研课题数量、获奖等级等指标。这使得一些医者,尤其是年轻的医务人员,跟着这个“指挥棒”在奔忙,导致过于看重科研,追逐学术上的虚名,反而忽略了一名医者的本分。

医者的本分是什么?就是治病救人。正如儿科学家周华康所说:临床临床,就要亲临病床。一名好医者,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病人疾苦,把病看好、治好。在尽医者本分的同时,如果能做些与临床贴近的科学研究,带教学生,撰写论文,当然更应该嘉许。

那么,好医者由谁来评判?应该由同行、病人来评判。同行是最知根知底的,而病人对医者的感受是最真切的。

真正的好医者是让病人信赖的

我们都知道,医者无法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更多的是关心病人,体谅病人,正如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写道:“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诊疗过程中,往往医者的一个动作就有可能影响到病人的情绪,乃至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也常看到,同一位病人,在不同医生的治疗下,疗效不尽相同,甚至相去甚远。有的医者能够读懂病人,鼓励病人,帮助病人树立信心,得到病人的信赖与配合;而有的医者虽然医术也不差,但是由于不注重与病人的沟通,不注意体察病人的疾苦,只盯着那些检查单、图片,忽略了病人的心理感受和需求。

古今中外的名医大家都注重人文修养、人文修炼。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语言,第二药物,第三手术刀。”他把语言放在第一位。语言是倾听和打开心灵的钥匙,语言也是不容忽略的治疗手段。中国古代大医学家孙思邈也提到:“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好医者是把人看做一个整体的,“只看病不看人,只见树不见林”的医者是下医。这些都强调了医者要理解病人,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病人身心得到了安慰,才会更加信任医者。所以,我们认为,真正的好医者是让病人信赖的,甚至喜爱的。

好医者一方面要精通医术,一方面也要懂得人文和人情,正如张孝骞、林巧稚等一代医学大师一样。当前,我们对医者的评价体系尚在完善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医者都应当把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关心病人,体贴病人,作为好医者的必修课去学习,去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