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壮族、岱族和侬族的族称演化及其历史略谈

壮族、岱族和侬族的族称演化及其历史略谈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今中国的壮族在历史上曾一度称为“山獠”,现今越南的岱族、侬族在历史上也称为“山獠”,族称相同。1959年5月,越南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越南民族委员会民族研究室著《越南少数民族》一书,专章介绍岱族,并说岱族又常称为土族。此后,岱成为正式族称。中国广西龙州县金龙峒也有自称tay的壮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自称day的壮族。在广西右江以南的壮族自称土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中有一部分也自称为土人。

壮族、岱族和侬族的族称演化及其历史略谈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用兵岭南,设置桂林、象郡、南海3郡。西汉时南越王赵建德和丞相吕嘉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定了吕嘉的反叛之后,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将秦时的3郡扩大设置南海、苍梧、合浦、郁林、日南、九真、交趾7郡,次年又增置儋耳、珠崖2郡。郁林郡设有12个县,其中最南的是临尘县(今广西崇左),靠近今中越边界。当时郁林郡的范围相当于今广西柳州南宁梧州玉林地区,有12415户、71162人,可见地广人稀。交趾郡范围相当于今越南北部,设10县,有92440户、746239人。[1] 人口是郁林郡的10倍多,中越边界还未设置县。据史籍记载,海南岛、南宁以南至越南北部是骆越人居住的地方。但骆越与壮泰各族无亲缘关系,后文再详谈。

到了唐代,今中越边境的人口增多,必须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于是设立了石西州(今广西凭祥市境内)、思明州(今广西宁明县境内)、万承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内)、思琅州(今越南高平省下琅县一带)、思诚州(今广西大新县境内)、七源州(今越南高平省七溪)。[2] 这一带的居民称为“獠”。

20世纪80年代,广西进行地名普查,得到十分丰富的资料。壮族用土俗字记村庄名,即用汉字读壮音表其意。在中越边境各县建村最早的情况是:大新县达马村,意思是马鞍山(马)悬崖峭壁(达)下的村(壮语是被修饰词在前),唐武德元年(618年)建此村,即后面要讲到的万承州。逐度村,意思是在山间平地角落(逐)有黄蜂(度)的地方,唐武德四年(621年)建村。那布村,意思是田(那)中有泉水(布)的村,621年建村。九堪村,意思是前面(九)有牛柑果树(堪)的村,621年建村。岜度村,意思是石山(岜)有黄蜂(度)的村,622年建村。板仲村,该村处于河边,经常被水冲(仲)的村(板),622年建村。宁明县百琶村,意思是在荒凉(琶)山口(百)的村,唐大中九年(855年)建村。龙州县陇那村,意思是石山间平地(隆)有水田(那)的村,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建村。板盎、板鹄、板花、板奥等村,均是皇祐五年(1053年)建村。[3] 调查材料与历史记载是相符的,唐代在这一带建州,也建村。此后各代建村的逐渐增多。有的老村庄,人走村废。这些材料说明,到了6世纪末7世纪初,壮族先民已出现在中越边境。

现今中国的壮族在历史上曾一度称为“山獠”,现今越南的岱族、侬族在历史上也称为“山獠”,族称相同。司马光辑录的《涑水纪闻》卷13载:“知邕州萧注曰:广源州本属田州,侬智高父本山獠,杀广源州酋豪而据之,田州酋长请往袭之,知邕州者恐其生事,禁不许。”越南的古籍《大越史记全书》卷之3《李纪二》载:“甲戌十五年(1154年)八月,大黄江(今长安府是也)山獠首领农可来叛。十一月丁未,帝亲征农可来。”同书卷之7《陈纪三》载:“绍丰八年(1348年)冬十一月,诏谅江山獠等军镇守边防,以北地乱。”

此外,宋代至民国时期,史籍和民间还称壮族先民为土人、侬蛮或侬人。在越南也有这样的称谓,《大南实录》正编第一纪卷20载:“嘉隆二年(1803年)正月,北城高、谅诸外镇民,多以控受拣兵,诉于城,城臣以闻,诏报曰:诸外镇土、侬杂处,伪西不有辨别,一概征税点兵,今侬民流散,土民不免偏受其重,可令诸镇臣详核土、侬人数,奏上改定。”这里所说的北城即越南北部,高即高平,谅即谅山。伪西指的是阮文岳、阮文惠、阮文侣3兄弟在其家乡平定省绥远县西山村发动的农民起义,1771年揭竿而起,至1802年失败。越南称其为西山朝,其曾一度统治越南南北方。

不久,越南阮朝将侬人改称土人。《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89载:“明命十三年(1832年)冬十二月,改高平侬人为土人。高平属辖四州,民有旧名。辅导者经准部议改名侬人,其民以侬,乃清国流入。请赐他名以别之,省臣以奏。帝曰:此亦变夷归夏之一机也。乃准改称土人,仍旧供输银税。”(www.xing528.com)

僮这一称谓也偶尔使用,且是瑶僮连用,又都写为犬字旁。《大南实录》正编第二纪卷14载:明命三年(1822年)三月,“帝(圣祖)谕之曰:尔辖猺獞未曾梗化,非如广义凶狠恶蛮”。经常使用的仍是土人、侬人。

土人(族)和侬人(族)的族称一直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1955年越南河内真理出版社出版的《迈进中的少数民族》一书,仍用土、侬的称谓。1956年8月成立越北自治区,在成立之前,越南《人民报》1956年6月20、24、25、26日对越北自治区做了介绍,其中说越北自治区辖高平、谅山、北、太原(富平、普安2县除外)、宣光(安平县除外)5个省以及北江省的友垄县,居住着土、侬、京、僈、寨、高兰、艾、山子、山由、倮倮、贵州等10多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土族、侬族、京族、僈族。

越北自治区成立后,土改称为岱。1957年1月5日,当时任副总理的潘继燧在越南第6届国会上做了《关于民族工作的政府补充报告》,其中说到1956年8月19日成立了越北自治区,拥有80万人口,12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岱(tay)族,其次是侬族。[4] 用岱的称谓代替了土。1957年2月河内真理出版社出版的《自治区的初步成果》一书,也用岱代替土。1959年5月,越南文化出版社出版了越南民族委员会民族研究室著《越南少数民族》一书,专章介绍岱族,并说岱族又常称为土族。此后,岱成为正式族称。

中国广西龙州县金龙峒也有自称tay的壮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自称day的壮族。不同的只是前者的声母是清音,后者的声母是浊音。在广西右江以南的壮族自称土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中有一部分也自称为土人。土人中又有自称侬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